当你老了,
将如何安度晚年,
能否岁月静好,
老有所依?
几天前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报告(2016)》给出这样一份数据:201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1.5亿,占人口比例为11.6%(注意,这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国家7%的标准),而这个比例预计在未来30年将不断攀升,并在2050年达到4亿的峰值,届时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人。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不算老得早,但报告指出,我国老龄化呈现出“老得快、农村老人多和女性老人多”的特点,人口问题专家、国务院参事马力曾指出,中国老龄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未富先老”。
“日本和韩国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自然过渡到人口老龄化,而我国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主导下,使得出生人口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就进入了老龄化。”马力说。
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重大挑战,当然有挑战就有机遇,养老产业也有望带动“银色经济”成为下一座金矿,“国是直通车”注意到,一些传统的地产公司、保险公司对养老产业的布局已初见规模。
要不要住养老院?先看看未来养老社区什么样?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带有医院、老年大学的公园式养老社区,根据房间大小每月收费6000到1万多块钱不等,这样的泰康保险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五六个城市布局。在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之家CEO刘挺军的规划中,未来的养老社区将具备五大功能:
1它是个温馨的家,老人住在独立的单元房内,他们来去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装修装饰房间,但是有人帮他们打扫房间做饭;2它是个开放社区,能满足老年人在家中欠缺的社交需求,帮助他们排解孤独;3它是老年大学,让老人们去实现年轻时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4它是医疗保健中心,保护老年人生命健康;5它是精神家园。
互联网正在颠覆一切,未来的养老模式也可能是“移动式”的。老人们可能像“候鸟”一样,根据不同的季节甚至心情选择不同居住地。复兴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认为,未来的养老模式是“移动养老”、“全球化养老”、“快乐养老”:
1老人可以根据季节、身体状况、心情,一段时间住在家里,一段时间入住机构,甚至根据不同季节到联锁机构的不同城市入住,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在线社区与外界交流,实现“移动养老”;2老人们年轻时工作忙,晚年出去走走,实现“全球化养老”;3养老还要快乐,不要让老人觉得“自己老了,需要被照顾”。
房地产业大佬万科集团早早就布局养老产业,“万怡医养”董事长王垚提出,老人们不一定都要住进专业机构,还可以改造社区,让它更亲近老人。
“从固有感情上来讲,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居家养老,家最重要的是原来已有的社区和邻里结构”,王垚说,“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老小区,人口结构都在升级换代。家里面不仅面临着空巢老人要照顾,还面临着在动态发展的社区里面,发展出亲情养老的关系。所以我想社区式养老是更好的方式。”
王垚强调,适合养老的社区需要有适老化设施,建立社区医院。对社区来说,“适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立生活照顾和康复的方式,同时跟老人建立邻里式关系。
养老会接棒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吗?
资料图。中新社发 董乃德 摄
卖保险的泰康涉足养老地产、搞医疗的复星引入保险服务、盖房子的万科试水社区医疗……看出来了吗?大佬们正忙着交叉布局,抢滩养老市场。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养老健康产业将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
《2016-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目前仅为4.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7%,而美国养老服务消费占本国GDp为22.3%,欧洲养老产业占GDp的比例则有28.5%。预计到2050年,养老产业规模将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占GDp比例增长至3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银色经济”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但分析也指,目前我国养老行业的现状还是“看到了火热的需求,但多数企业还没找到盈利模式,离形成行业竞争力还差得很远”。
“公立的养老机构条件不是特别好,私立的养老机构可能空床率特别高”的现状更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老人们养老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专家指出,这就要求在未来“养老产业”的规划中,不仅要追求品质升级,更不能忽略兼顾公平,细分出哪些适合市场化?哪些需要国家托底?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直言,我国的养老产业现状并不“及格”,他指出,要让老年人实现“快乐养老”,养老金的“三个钱袋子”是支柱,但现状是“第一支柱养老金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支柱职业年金保障不足,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完全没做起来”。
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观念转变和政策落地尤其重要。陈启宇以医疗行业举例说,“2009年医改推行之前,医疗覆盖是不够的,过去大量没有医保的农民是小病不看,大病等死,这种情况在医保覆盖之后迅速得到改善。这些年,农村老百姓看病比例越来越多,医保不足的部分老百姓自己也掏钱,但如果没有国家政策,人们觉得没有保障,自己也不愿意掏钱,这就是观念转变。实际上养老也是这样,政策落实得越好,老百姓的顾虑消除得越快,政策落地以后,观念自然而然的转变。”
如果把国家作为整个养老产业的“大供方”、企业作为“小供方”来看,养老产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刘挺军指出,未来必须把养老放在整个医疗保健系统中去看,但目前的支付体系,医保、养老金等还是碎片化割裂,各行其事,导致在预防、康复、护理上供给不足,医疗成本高涨,这些未来可用统一的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去增强。
对“小供方”企业而言,养老产业未来可能是个复杂的产业大集群,养老地产、社区医疗、网上医生、社区保险、甚至居家护理机器人都可能嵌入其中,用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手段弥补养老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满足老年人的刚需。
如何让爷爷奶奶养老金的“钱袋子”鼓起来?
资料图。中新社发 刘德斌 摄
听起来不错吧?但是在“国是直通车”询问爷爷奶奶们时,他们说,住进养老机构和高级小区,“看着挺好的”,可还是“太贵了”……不得不承认,老有所依,首先还得掂量掂量老人们的“钱袋子”鼓不鼓。
《中国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约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5年养老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部分的计发与“统筹区域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在社会平均工资60%—300%的范围内选择,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部分以最低基数缴费,缴费工资普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到了退休阶段,不仅基本社保的基金支付“压力山大”,而且企业员工的养老金收入也普遍偏低。
对此,报告建议,在基础养老金的计发中,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的做法,可以改为以个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
老百姓的养老,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缺钱”。姚余栋呼吁及时建立“第三个钱袋子”:个人养老金账户。
来算笔账:如果从25岁开始,每月存一千块钱,到65岁,这个账户中的余额大概是120万,即使从45岁开始,每月存2000块,到65岁时也能攒下80万呢!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工作能力强、收入高的时候向专门的账户中定期存入小额资金,积少成多,到需要养老时就能积攒下一笔可观的积蓄。
而且这笔个人养老金的来源,还可以是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或递免。姚余栋说,“这个钱不是给你了,是把它存成你的个人帐户,由整个的专业机构、保险机构、公共基金,还有各类的来进行理财,这样帮助老百姓打理这个钱,让钱去生钱。”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钱”不一定都要政府出,养老院也不一定都要政府办,但是政府要管,需要有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
杨燕绥提出可以根据老人的不同生活状况将养老分为五档,“第一档,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四大要素(衣食住行)都要政府托底保障;第二档,对于有养老金但没有积蓄甚至无房的老人,靠养老金也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自己出基本开销,但是房租有困难;第三档,老人有住房,有养老金负担生活费;第四档是中高收入的老人,可以交得起养老服务费;第五种,是高净值老人,全都自己出,给国家创造红利。”
“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模式”,姚余栋认为,“我觉得还是立足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的组织,对社区进行改建,这很现实。”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在养老上也走过弯路”,杨燕绥说,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模式一开始主要是建立养老和护理保险,大量老人进驻机构,他们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是后来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经济上国家负担越来越重,情感上老人感到孤独、亲情隔离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于是现在西方国家又开始鼓励让老人回归家庭,政府还给你发工资,让更多服务嵌入到家庭,维系老年人的家庭需要。
“我们说养老、医养结合,核心是‘照、护’二字”,杨燕绥强调,养老的核心是提供嵌入老年人身心、能够维护老年人健康生活和身体机能的服务,它可以来自专业机构、社区,也可以来自家庭。
“政府必须把这个网络建起来,这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蓝图。”杨燕绥说。肖欣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