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玉甲文图二 珏甲文
徐梦嘉 文/图
在《梦笔寻踪》撰文谈汉字已两年多了。由于专栏的特殊性,我在行文时偶尔亮相有意思的“死”字,以求更多元地介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汉字。玉中之玊的“玊”就是曾涉及的字。本文解读玉、玊。
玉
中国的玉文化是物质、精神、民族与科技的文化,其历史逾万年,故“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代甲文玉字是磨制好的玉片(块)串起之形状,数量三到五片不等,上面是绳结与绳头,下为绳尾(图一)。
最早这些串起的玉片在殷商时期与贝壳一样,是作为货币用的。玉字为一串玉,而珏字就是两串玉,甲文作(图二)。“玉串”与贝壳串起后表示货币的“朋”,甲文形似(见2013年8月12日本专栏拙文《说朋道友》)。玉串货币还曾经是货币中的“大哥大”,《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由于两串玉的货币“珏”在使用中相碰撞,发出悦耳声响,先人遂将“珏”作字根造出弹碰发出声响的乐器用字,如琴(琹)瑟、琵琶等。
金文与小篆省去绳之头尾,三块玉片等距离排列,《说文》:“玉,石之美者,像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在古代,“玉”字和“王”字的写法都是三横一竖,没有点。所不同的是:玉字三横是等距离均匀分布的,且一样长短;而帝王的王字的三横中间的一横应稍短(不过历来的篆书与篆刻已不强求了),并要靠上一些。到隶变楷化后,为了区分玉、王两字,右下添加一点的“王”就成了“玉”。
玉为左偏旁的字都是玉的天下,没有“王”的地盘。汉字曾造出从玉的正体字超过千个。正体字中玉作左部首时,因构字美的使然,末笔挑起,右下空间逼仄,故略去点,一般人都称为“斜王旁”,这是俗称,其实就是玉字旁。我们看那些左边“王”旁的字就能知道,都是与玉石有关,而不与权力之王相关。
称玉旁为王旁错误的根源是:现在的新版字词典,把旧时字词典正确合理归于玉旁的字都“调整”到“王”部了。新《辞海》玉部只剩玺、瑬、璧、瑿、璗、璺等寥寥数字,有些字词典连此玉部都没有,这实在是对汉字不智不敬的做法。港台地区字词典无此讹变。
玊
玊(sù)的字义主要是三方面:
1. 有疵点的玉。
2. 琢玉的工人。
3. 古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
以层次思维进行归纳:点在下是标准的玉字。点移到上面作玊,似玉非玉,表示此玉“出状况、有瑕疵”;琢玉者拿着此玉,首先想到如何处理这个疵点,或锓去或利用之,引申出新义“琢玉的工人”便顺理成章。明代《正字通》:“礼六工,土金木石艸兽皆名工。琢玉者谓之玊工,犹剡木者谓之木工。因物殊名,不必别制玊字为琢玊者之称,读玊为粟齅二音也。今玉工通作玉,不作玊,益见玊为赘文。”
至于玊姓之祖其职是否为玉工,待考。
玊字,在旧时已不用了。但我总想着这么一个问题:在今天五彩缤纷万象更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经典文化遗产古老而年轻的汉字,其中一些冷门字,有的被加入或赋予新的内涵,为人熟知,那么“玊”等部分有趣的“死”字,是否可以“复活重生”呢?
形容玉之美好的汉字很多,直接谈“问题玉”的字极少。“玊”笔画简约在理,字义生动明晰,与“瑕”意思相近。分析两字的构成,我以为,“玊”指更具体的疵点,“瑕”是相对抽象的疵缺。
从汉字库里恭请被封尘的玊字“出列上岗”,玉中之玊,白玉微瑕。玊和瑕,并行不悖,颉颃齐飞,为“玉系”文字更全面完整增色,岂不妙哉。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