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邢台11月27日电 题:太行山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愁”与“盼”
作者 鲁达 李茜 杨梦洁
生活在冀西太行山区的七旬老人张小三,明年将从祖辈五代人生活过的老房子里搬到山下与儿孙团聚。跟很多中国农民一样,脚下这片土地对他而言就是命根子,虽然贫瘠得每年只长一茬玉米,却仍不愿放弃。即将离开祖宅和耕地,易地扶贫搬迁户张小三内心夹杂着顾虑、不安,还有期待。
张小三所在的河北省内丘县行家峪村,是2016年该省启动的易地扶贫搬迁村中的一个。未来5年,中国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据统计,未来5年中国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000万人,这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
行家峪的村民们去趟县城需要先步行一个小时走到5公里外的地方乘坐客车,客车再耗时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县城。如此“折腾”的出行让行家峪村很难与外界接触。这里土地贫瘠,耐旱的玉米成了村里几代人的主粮。张小三将玉米变着花样吃了大半辈子,如果想吃大米、白面,只能托人从外面拉回来。
即便如此,得知政府将对行家峪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时,张小三第一反应是“坚决不搬”。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担忧下山后的生计。
“我怕离开了土地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到时候成了孩子的累赘。”张小三称,他和老伴在山上种点核桃、板栗,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人民币,下同)。随着4个儿女陆续在山下的县城安家,祖辈五代人住过的老宅子只剩下张小三和老伴独守。如今,行家峪村常住人口多为60岁以上老人。
今夏,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让很多舍不得离开山上老房子的“张小三”们彻底改变主意。当时,村路被冲毁,五六户村民的房屋倒塌,张小三的家也成了“水帘洞”。经过那场大雨,张小三和很多村民决定搬迁。
根据当地对搬迁民众的扶持方案,在房价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内丘县城,张小三家这样的贫困户,只需要交1.2万元就可以买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新房。
对此,行家峪村村民张里书乐坏了,四处凑齐了钱选了一套自己心仪的两居室。“以前都不敢想自己也能住进城里的高楼,那是有钱人的生活。”张里书说。
根据方案,行家峪村民搬到县城后,村里的土地将流转出去发展林果、旅游、生态养殖等产业,村民收取“租金”。村里发展起来的产业优先解决本村人就业。此外,政府还帮助村民入股当地龙头企业,村民每年可“分红”。
搬到山下后,社区还优先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这些,都让张小三对未来踏实了许多。他已经计划着搬到山下的生活,“新房简单装修,把现在用的沙发和茶几搬下去,电视柜就下山买新的。”
河北涞水县太平庄村易地扶贫搬迁户王喜田2014年从深山搬了出来。借助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王喜田在新家附近开起了饭店,一年能盈利10多万元。经常有北京、天津的游客到此,他也听说了不少大城市的事儿。以前只能靠驴运送生活用品上山的他,今年买了家里第二辆汽车。“走出大山,只是好日子的开始。”王喜田笑着说。
根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约9463亿元,其中包含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建设投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波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内心有顾虑是正常现象。但易地扶贫带给村民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还能依靠产业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