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功利的心、投机的心去扶贫,很难做好,甚至会玷污“扶贫”二字自带的道德光芒
近日去西部贫困县采访,问起基层干部对如期脱贫摘帽有没有信心,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绝对没问题。熟了之后,一个乡镇干部向笔者“实话实说”:如果经过帮扶,有贫困户收入还达不到脱贫标准,就可以协调低保补差,这样准保能“稳定脱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只管眼下一时脱贫不管长远的倾向还比较严重。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培育起来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说实话,对于个人来说,扶贫注定是项付出多回报少的工作,真要说回报,更多是精神层面帮助他人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对于企业来说,扶贫也注定算不来投入产出的经济账,产出更多是社会责任和价值层面的实现。怀着功利的心、投机的心去扶贫,很难做好,甚至会玷污“扶贫”二字自带的道德光芒。只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放弃算功利账的想法去扶贫,才能让扶贫真正见到实效。
对扶贫的敬畏,主要来自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要多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凝聚共识,扶贫积德行善,是项光荣的工作,也是种高尚的行为。要多通过访贫问苦等形式,增进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众的了解和感情,强化他们帮扶贫困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除了柔性的教育引导,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有关部门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惩治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持续施压让一些“曾经有想法的”,不敢“伸手”“没了想法”。下一步工作中,对扶贫工作不上心的帮扶干部要严格落实召回制度;对搞“数字脱贫”的责任主体要从严追究责任;对享受扶贫优惠政策却虚假扶贫的企业,要在依法处罚的同时,将其列入诚信黑名单……只有架设起制度的“高压线”,才能引导各类扶贫主体真正放弃功利思想,真扶贫,扶真贫。
扶贫的成效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良知,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真帮实扶,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也才能给整个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