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在北京开幕。图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供图:清华大学)
(记者 张尼)6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在北京开幕。包括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教育部原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等在内的上千名教育学家、文化人士、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参会。
今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该框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在此大背景下,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未来社会与未来学校建设”、“深化教改课改理念路径”、“农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核心素养建设”、“研学旅行对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就曾强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对此,王文湛在此次论坛发言中分析称,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联系就像树根、树干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推进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也要具有中国特色,例如,要把培养学生爱国、爱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放在重要位置。
而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彭凯平则提出,积极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是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彭凯平强调。
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求。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改革,只有这样,核心素养培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概念或口号上。(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