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文昌11月4日消息(记者丁飞 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长征五号研制生产的过程中,不乏80后、甚至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的中国航天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和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一起,支撑起中国航天的未来。长征五号,是他们口中的“胖五”,他们陪伴着“胖五”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长征五号”发射前的几分钟,记者从三楼观测台往下看,一些年轻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楼,坐在地上或者楼前的平台上,拿出兜里的手机,对准正前方3公里开外的“长五”发射塔架。
他们都是普通的航天人,大多人在这里几个月没有回家,几个星期睡不好觉,只为了等待这一刻,见证他们口中的“胖五”冲上云霄,飞天成功。临近发射,他们带着记者一起倒数。
每到火箭发射前,指挥大厅里总有一个声音,指挥着各个系统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会清晰而有力地进行发射倒计时读秒。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这个岗位叫做01号指挥员。在长征五号的发射任务中,01号指挥员叫胡旭东:一位戴着眼镜、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航天人。
“我在这次长五发射任务中,我的代号是01号,我的职责是组织发射场的首飞发射任务,打个比喻,我们发射场有21个系统,怎样有条不紊地推进,需要协同,就像21个人,需要什么样的步频步速,什么时候往前走走多快,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的时候,比如火箭测试会出现故障,那么故障需要排查,就要判断火箭,就是这些事情。” 胡旭东说。
胡旭东生于1980年,今年36岁,此前他也曾担任过发射任务的指挥员。他说,03年本科毕业,2012年到了海南发射场,那时海南发射场正在建,需要有经验的来,以前干了两次01号,也是响应召唤,调过来。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01号指挥员虽然进行倒计时计数,并由他口中发出“点火”指令,但是真正按下火箭点火按钮的是另一位火箭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胡旭东说,以往长征七号等火箭的发射,都采用自动点火。但这次“长征五号”,是人工点火。
记者:这次是自动点火,还是手动点火?
胡旭东:手动的。
记者:为什么呢?
胡旭东: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对于长五的发射时候,并不需要零秒精确,可以用人工来判断点火。根据火箭的性能。
在整个长征五号研制生产的过程中,不乏80后、90后的身影。甚至一些年轻人,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到长征五号的工作中。火箭装配特级技师崔蕴今年55岁,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师傅,很多年轻的装配工比他孩子的年龄还小。
“他们都是年轻的,我们车间的(平均年龄)以后才26岁多,一从学校来了没有见过火箭,对火箭一点不了解,为了他们尽快融入到这行来,所以对他们来说要求也比较严,为了什么?他们尽快地成才。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新的一些创新的管理方法。”崔蕴说。
崔蕴向记者说起,之前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清澜港卸船过程的经历,让他觉得,这些年轻的航天人在关键场合,是拉得出去,能打得赢的:“火箭运到清澜港卸船的过程中,突然一块乌云来了,那雨就跟倒的式的。所有天津公司57车间总装车间的这些孩子在现场所有扶着产品的没有一个往后推一步,或者松开一下没有一个,全都是扶着产品,扶着箱子,眼睛看着车,或者上面拽着绳子,没有一个人往后退一步,我当时是挺感动,也看出来这个队伍可以说是作风上是行了。”
“长五”发射的主要配套单位之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晶体元器件团队中,“80后”是中坚力量,占了团队人数的一多半。三位“90后”更是认真不输老同志,用一天的时间对近2000只产品进行了封口,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封装工作。“长征五号”型号总指挥王珏说,和一些国家白发苍苍的航天队伍相比,国外同行非常羡慕中国航天的人才队伍。“咱们的航天的人才队伍,是外国同行非常羡慕的,俄罗斯就不说了,我们接触的俄罗斯同行都是白发苍苍的,美国的平均年龄比咱们大的多,一听我们这个团队,现在长五的团队,整个的现在的实验队的平均年龄32点几,不到33岁。”
中国航天后继有人。这些年轻的中国航天人,正在和中国新一代火箭一起,共同支撑起中国航天的未来。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说:“长征五号火箭工程,组建了全新的研制队伍。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辛勤指导下,历尽十年,培养造就了一支新运载火箭技术研发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35岁以下的研制骨干已占到近80%,成为中国航天运载火箭领域人才成长的沃土,更为我国新的运载火箭系列的快速健康发展不断输送新的力量、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