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是经济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我国城市在整个世界城市体系里的作用和地位也越发重要。作为我国的超大城市之一,上海提出到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那么,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有着怎样的特征?上海要成为中国的全球城市底气何在?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将给国内特大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借鉴?
■ 半月谈记者 叶锋 陆文军 叶健 梁希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应运而生,上海就是这样的城市。未来发展,上海的方向在哪里,上海的回答是: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长啥样
关于全球城市,业内普遍认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森的定义,即全球城市就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府方面具有直接影响全球事务能力的城市,其基本要素包括世界著名银行总部数、主要证券公司的市场价值、世界著名大公司总部数、国际旅客规模巨大的国际机场数以及由这些要素所促成的全球影响力等。
萨森通过城市产业数据分析认为,伦敦是成熟最早、发展最快的全球城市。伦敦从昔日的帝国之都发展成为今日的全球城市,既体现了其城市规划的开放性和先见性,也与诸多历史机缘分不开。更值得人深思的是,伦敦并没有把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而是选择了金融商业作为城市的主要产业,这个战略无疑是促使其成为全球城市的最重要的先机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伦敦凭借着商业贸易的悠久历史和领先地位,与纽约、东京并称为国际经济的“指挥中心”。在伦敦的金融商业区中,银行、证券、保险、律师机构等鳞次栉比。根据富时指数机构的统计,英国100强公司有一半的总部设在伦敦,欧洲500强公司有100多个总部在伦敦,世界10大律师事务所中排名前四位的总部都设在伦敦。
除此之外,伦敦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拥有众多的新闻媒体、文化机构、广告和商业创意机构,形成了声名显赫的专门商业街区。
在日本民间机构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去年10月公布的“2015年版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伦敦连续第四年夺魁,主要原因是伦敦经济充满活力。而在普华永道近日发表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伦敦并没有受到英国脱欧的影响,再次成功击败了纽约、北京、新加坡和东京等众多国际大都市而名列全球城市发展机遇榜榜首。
全球城市的“气质”
在萨森看来,全球城市的发展路径并不单一,不需要“千城一面”,城市管理者应当让城市保留自己的特色。比如,伦敦易于做生意的指标曾在全球城市中仅排名42位,合同执行方面排到了37位,但这并没能动摇伦敦的全球城市地位。
长期研究城市经济的上海市经济学学会会长周振华认为,现在的城市,已经不能单纯将其当作一种场所、地点的空间,更要将其视为“流动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各种资源要素全球流动的增长,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相互连接而进入全球网络,成为节点城市。
在当今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除了一般的节点城市外,还涌现出一些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的主要(基本)节点城市。它们不仅具有广泛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联系,而且在全球经济协调与组织中扮演超越国家界限的关键角色。这些城市,就是全球城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介绍,以前研究一个城市的产业更多着眼于产业链,但经济全球化以后,讲的就不是产业链,而是价值链。
“现在我们研究城市,不关心你是重点做纺织、机械还是汽车,而是在这些产业里,你处于什么价值区段?是管理控制最高附加值的,还是研究开发,或者最低价值的制造装备。”唐子来说。
从价值链的角度,衡量全球城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径,即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英国著名智库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有个著名的指数“GaWC175”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伦敦和纽约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上海的新定位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要“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上海全球城市的这一目标定位,既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自身发展使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代表着国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至2020年)》提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国家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大都市” 和“四个中心”的城市目标定位取得了显著进展。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指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并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介绍,这一新总体规划深化了全球城市的内涵和功能支撑,侧重优势整合与短板提升,强化对外影响力和自身吸引力塑造,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魅力三个维度,明确上海全球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体现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城市文明的新坐标。
在竞争力方面,“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上海的目标包括“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以及“率先建成公交都市”等;在城市魅力方面,上海将“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此外,规划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约束性指标。
周振华认为,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格局大变动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大国家战略。
建设全球城市,上海有什么还缺什么
■ 半月谈记者 陆文军 叶锋 叶健 梁希之
建设全球城市,在通往世界名城之路上,上海自身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短板要补?半月谈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定位全球城市 ,上海底气何来
英国著名智库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2年开始,在由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主要城市构成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关联网络中,上海、北京已跻身其中,上海已经超过了东京排到了第六。
谈到上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金融中心。金融基因从19世纪开埠时,就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深深埋下。君不见“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列坐其间的均为当年各大银行的百年建筑。现如今,新的一代金融企业又在这些标志性建筑中继续奋进。而在陆家嘴,新崛起的上海中心更是代表着日新月异的上海新高度。
上海的金融地位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1400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倍;同时,国内外各种重量级金融机构和项目先后进入上海。例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这也是首个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478家。
正是基于这种底气,上海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才敢于公开表示,“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向着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们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全力迈进。”
除了金融,上海在科创、贸易等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港口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依托上海港建设的自贸区,也持续迸发出日新月异的活力。
上海市官方表示,扩区后的自贸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3/4的生产总值;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
如果说上海的贸易优越性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那么科创中心地位的巩固,则得益于上海持续不断的努力。
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达到4.7万件和1.8万件,同比增长20%和5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一年近千亿元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015年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各类科创园区的建设此起彼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海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奋起直追、不甘人后。
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报告显示,上海市互联网百强企业的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如果说,互联网百强企业体现的是过去和现在,“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企业体现的则是未来。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的“独角兽”数量已占到全国的27%。这表明,上海互联网行业仍处于上升期,未来的表现将比现在更加抢眼。
天使投资人朱啸虎表示,虽然上海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上海的创业者成功率更高,上海的创业环境也更加规范。而作为创业者,“独角兽”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则表示,“我选择上海为创业地点的主要原因是上海是金融中心,市场化程度高。我们创始团队以国际化和海归为主体的结构、规范自律的企业文化,和上海的城市特征更为契合。”
上海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城市,不止体现在经济总量和空间布局上。“如果不具备文化软实力,没有人会轻轻松松让你当全球城市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王战认为,“江南文化和江南经济18世纪以前是空前繁荣的,而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后留下来的精髓。所以,要成为全球文明城市,在国内,上海是非常有基础的。”
上海地标——徐家汇,正进行着新一次的华丽转身。根据上海相关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要求,徐家汇将侧重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对标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都会的文化核心区域。
向目标迈进,上海离全球城市还有多远
曾几何时,上海曾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城市。如今,远东第一大城市已不足以形容上海的雄心。从现在起步,到成为下一个全球城市,上海还有哪些路要走?根据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权威排名,在伦敦和纽约之后,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处在第二梯队,离这“两强”尚有明显差距。
以伦敦为例,有“一平方英里”昵称的伦敦金融城,创造了全伦敦14%和全英国3%的财富,是伦敦作为世界金融重镇的象征,更是欧洲乃至世界金融业的中心。从环境来看,伦敦保持了对商务的开放性,并且以适宜的管理、税收和用工政策等优势而成为企业全球市场布局的选择。从积聚与规模经济效应来看,伦敦拥有欧洲高级别的资本、知识和技术流。从劳动力市场与人才来看,伦敦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和具有多种语言与文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从城市文化来看,伦敦是一个适合生活与居住的城市。
伦敦拥有大批国际人才,使用上百种语言。伦敦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号称博物馆之都,拥有的博物馆数是纽约或巴黎的两倍之多。伦敦每天都有数目众多的文化活动,平均每天举办的艺术活动多达200多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性和高附加值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伦敦的城市软实力,成为伦敦走向全球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
另外,伦敦周边还拥有世界级城市群,很好地承接了“外溢”自伦敦的人口和产业。此外,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伦敦虽然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但绿地规模却很大,伦敦外围的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
在如上各个方面,上海显然差距不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9%……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系列课题研究中,对包括上海在内的9座世界级城市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进行了研究,其中的测评涉及基础资源实力、营商环境硬实力、营商环境软实力和创新驱动力。测评显示,上海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此外,该项目认为上海的“短板”还体现在高等教育绩效较低。虽然上海高校很多,但人才的培养效率不高,留学生数量和质量远低于北京。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名单,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中,北京、广州、武汉位居前三,上海仅列第四。相比之下,虽然上海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知名高校撑场面,但是人才供给总体却弱于其他三座城市。所以,如何在教育上持续发力,对于上海来说任重道远。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管,如果血液运行不畅,城市的活力也堪忧。面对快速的发展,上海交通的短板明显。对于上海来说,如何通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创新产品的扶持,来不断舒缓城市交通拥堵,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重点工作。
目前,上海在全球城市规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可知可感的数字化目标,比如“城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保证每个社区生活圈内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开放空间的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90%以上”“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至2040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相信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会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全球城市引领新使命
■ 半月谈记者 叶锋 叶健 陆文军
为了更好地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市也立下了一座城市的“军令状”。最近几个月来,上海陆续发布文件和规划,为上海建成全球城市不断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不断取得的进展也为其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未来25年的“军令状”
城市发展不是见招拆招,必须要高瞻远瞩,纲举才能目张。
为更好地实现上海全球城市的角色,上海制定了一系列的细化目标。7月份,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城市规划引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历史风貌保护、城市有机更新、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了42条具体而微的实施意见,为2020年前的上海城市发展划定了框架。
在这些实施意见中,可量化、实打实的目标随处可见,例如pM2.5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单体预制率超40%、五年内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轨道交通承担公交的六成等等。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对于代表“城市良心”的地下管道,上海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5年内建成1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预留地下物流、水资源储蓄、能源输送功能通道。
如果只考虑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上海堪称全国最大的城市,而且,随着上海的不断发展,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继续涌进这座城市。反观其他世界大城市,规模无不小于上海。志在建成全球城市的上海,其治理难度可谓空前。
随着关于2040年的规划草案浮出水面,上海自我划定的红线——人口稳住和用地负增长格外令人瞩目。“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同时,针对如何充分利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腹地,上海明确指出,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同时,要加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的区域内河航运系统建设,培育内河支流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效应,构筑区域航运联动格局;完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拓展上海乃至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通道。
进一步,作为全球城市,上海的影响力绝不能只局限于国内。以机场、港口为支撑的大交通空间布局,也需要再上一层楼。对此,上海也立下雄心勃勃的计划,推动周边机场共同支撑以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强化浦东国际机场与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络等对外交通系统的衔接,构建空铁联运体系,加强上海两大机场与邻近机场之间的快速联系。
长达25年的“军令状”,为上海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伴随我国全球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正进入新的机遇期。
10月14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上海金融创新论坛上,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持续提升的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改变,也将给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新机遇。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张美芳说,作为中美两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和纽约具有深化金融合作的广泛基础。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吴俊说,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已进入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五行列。借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上海将继续在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方面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世界贸易组织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认为,上海先行先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总结过去三年经验的基础上,上海自贸区今后应着重解决如何处理好自贸区特殊监管模式和扩大服务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将自贸区各项改革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效结合,以及如何按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等问题。
特大城市建设的中国样本
正如先行先试的上海自贸区,上海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上海在发展中也不断产生溢出效应,和周边城市一起发展共赢。
目前,上海自贸区推出的31项制度创新中,已有2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苗圃”效应达到预期目的。实际上,上海在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也都领先全国,成为各地的样本。
2016年初,作为全球众创空间的鼻祖,WeWork进入中国的首选城市,就是上海。这并非WeWork拍脑袋的决定,相反,这是他们和诸多中国重量级投资人经过探讨后,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今年,他们还将再开设2家新的门店。WeWork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告诉记者,当今世界,如果不进入中国,就不能说自己是全球化的企业。而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高智商城市。他曾12次来到上海,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都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不只WeWork,其他诸如优客工场、WE+等知名众创空间,无不将上海视为支撑发展的必争之地。优客工场的毛大庆表示,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的窗口,也是最接近“蓝色经济”的地方,所以优客工场除了助力创新创业以外,更希望助力那些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平台,未来在上海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归回来创业。
全球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发展,在全国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上海的众创空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少地方来到这里学习借鉴。
独木不成林。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不是一座城市的功劳或者苦劳,而是在一个健康完整的城市生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其辐射与服务范围,也不断从周边城市扩展到周边国家,这才是全球城市的真正意义所在。
探寻全球文明城市之路
■ 王 战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文明的角度看,全球城市也应引领城市文明,成为全球文明城市。上海应该建设成为具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以及文化融合力的全球文明城市。
首先是实现信息文明。信息文明之所以成为全球文明城市的重要特征,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产生、发布、使用、整合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枢纽之一,并对全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相应催生出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信息革命则催生出信息文明。人类走向信息社会意味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生活的时空将发生巨变,这对城市发展来说也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走向信息文明进程中,上海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基本框架,信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信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来上海将力争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创新城市,成为信息集聚与知识传播中心和全球信息网络的枢纽,成为数字化生产方式和智慧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文明城市。
其次是保证生态文明。目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球文明城市显性的外在条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我国政府已于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递交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
上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上海低碳城市建设也已取得很大成效,目前已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试点。上海的目标是全球领先的生态文明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球城市的领先位置,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引领发展。
再有就是要具有治理文明。组织和制度力量是全球文明城市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和全球化的治理结构,在制度弹性和有序城市治理方面引领全球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正逐步改变纯粹的国际规则接受者的地位,在国际规则中不断打下中国的烙印。同时国内城市治理与社会发展取得不小的进步,城市管理方式日趋科学完善。
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在城市秩序、公共安全、社区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的上海将既张扬个性、充满活力,又法治严明、秩序井然,是近悦远来的包容性城市,是安全有序的城市,是各类国际组织的主要集聚地,是一个移民城市,集包容性、有序性、高效性、多样性、安全性为一体。
最后则是要实现文化大融合。文化软实力是全球文明城市的内生驱动力,是城市形象最集中的体现。文化软实力具体体现为包容的多元文化和穿透性的文化影响,既有强大的文化融合能力,又有坚韧的穿透能力。如果不具备文化软实力,上海不会成为真正的全球城市。
建设全球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发展视角和维度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专题策划\编辑:李力)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