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肃酒泉10月16日电 题:第三次飞天更从容——访中国航天员景海鹏
中新社记者 张素
景海鹏的航天服飞行荣誉标一栏缀有两颗星,代表着他已飞天两次。他是目前中国航天员队伍里飞行次数最多的人之一。
景海鹏之前的两次飞天经历分别是2008年9月的“神舟七号”和2012年6月的“神舟九号”,他先后获得“英雄航天员”、二级航天功勋奖章等多项荣誉。2016年10月,他成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指令长,即将开始他的第三次飞天。
生于1966年10月的景海鹏,在“五十而知天命”时,更有一份从容。
对任务之难,他想得清楚。
这一次,两名中国航天员要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组合体内驻留30天,时长超过以往纪录的一倍。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进行中期驻留,对各方面提出极高要求。
“我们没有飞过那么长时间。要是在天上想吃羊肉泡馍了,怎么办?”景海鹏打趣道,最基础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重新费思量。
“神舟十一号”也是中国进入建设空间站阶段前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需要航天员亲自操作的实验多达数十项。同样的工作量到了天上得花费1.5—2倍的时间,再加上实验难度极高。景海鹏举了个“在轨失重心血管研究”的例子:航天员要给自己做B超、查心脏,“我听说临床医师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训才能给病号看病,而我们训练了不到半年时间”。
“执行任务肯定有压力。”景海鹏对中新社记者说,“晚上做梦都在想这件事”。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学会心态“归零”。“想到的不是鲜花、掌声和荣誉,更多想的是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技能,想的是补齐弱项”。
因为航天员这份职业容不得丝毫差池。他很清楚。
景海鹏第一次飞天时,妻子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她从嫁给我那一天开始,就应该做好了准备。但第一次还是紧张。”他说。
那为什么还要第三次去承担风险?“因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他说,从1998年1月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至今,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什么动力让你继续坚持?“人的一辈子就是由各个时期不同的梦想串联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就必须定位下一个目标,这样才有追求、才活得充实。”他回忆说,从农村娃到步入军营,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预备航天员到航天员,从一次飞天到又一次飞天,“最好回报国家的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大量有用数据带回来,造福百姓”。
景海鹏的从容,还体现在与外界打交道时极富感染力,也会适时维持“神秘感”。
面对一众记者,景海鹏说自己视力佳,见到这么多张熟悉的面孔,感觉是“老朋友来做客”。
他回答问题也善于“拉家常”,比如说到“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内饰变化,“我装修过房子,大家也装修过房子。这次从布局来看比上次更好,环境舒适了,心情也会舒畅,工作效率将更高”。
但毕竟天地遥遥相隔,两名航天员要在总共20平方米的空间里生活一个月,为排遣这份寂寞与乡愁,航天员可以将喜爱的音乐、视频存在播放器里带上太空。
“我挑了70多个G呢。”景海鹏说。中新社记者追问他喜爱的歌名,他笑着答:“一说就没有新意了,我答应你,等我回来时告诉你”。
中国古代文献记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景海鹏即将开始他的第三次飞天之旅,正是“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