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表如练拳,要天天练手练眼;又如行医,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修表一定要眼明、耳亮、手不抖,可是钟表维修行业不断萎缩,民间维修工艺恐怕要失传了。
在内江市市中区交通路边的一块角落里,有一张方形小木桌。75岁的李师傅在这里将一块块手表“起死回生”,在修表的行当里头,他工作了37年,修了上万块表。如今,只希望自己一手的好工艺有人传承。
迫于生计 28岁学修表
李师傅今年75岁,出生在东兴区国光村(现属新江街道管辖)。昨日下午3点,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来到李师傅的表摊。李师傅虽然7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农村,一家人务农,生活贫困。28岁那年,李师傅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跟同一个生产队的修表师傅学起了手艺。“当时谁买得起手表,主要是给各个生产队修闹钟,1块钱1个,一天能够修1到2个闹钟。”
相比务农而言,修表工能够挣得更多的钱,白天种庄稼,晚上修闹钟,他养大了一儿一女。1980年,他带上工具和一张木桌,来到市中区交通路“独立门户”,干起了修表工作。
专注修表 37年修表上万块
李师傅告诉记者,其实,1995年,他不安于现状,他去昆明投奔一朋友开的机械厂,但因生活成本高、离家远,最终他又回到内江交通继续摆摊。
每天早上 9 点左右出门,步行40多分钟,摆摊修表。中午时分,吃早上放进保温桶的饭菜。下午 6 点过,把小木桌放到附近店家处,再步行回家。就这样,每天日复一日。在他手中,他已不记得将多少块表“起死回生”,记者帮他一算,按照一天修理2块表,37年来,他修理了 2 万多块手表。
无人传承 好手艺将失传
李师傅说,2000年后,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买手表的越来越少,修手表更少了。现在他最多一天可修理5块手表,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里,记者看到共有四个人前来修表。
修表的少了,但在当地,李师傅的手艺名气没少。他总结出修表的秘诀“眼明、耳亮、手不抖”。此外他还用磨、补、驳、接、锉、镶、种、包等细腻功夫自己制作零件,让无数顾客的钟表“起死回生”。
如今,李师傅最大的心病就是一手工艺无人传承。他前年右眼检查出白内障,现在只能将放大镜戴到左眼修理手表。李师傅表示,这个行当里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了为止。(记者 罗尹 摄影报道)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