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十大禁书——中新网

2016-09-23 15:35:45 来源:济宁新闻网

六十年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为内容过多性爱描写,曾经被欧美国家列为禁书,现在当然已经解禁。

今天仍然有许多“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出售,但是,在标榜“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美国,不良读物通行无阻,欲禁难禁。

美国的学校、书店和图书馆经常接到学生家长质询、批评或指控某些书籍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十四岁至十八岁)阅读,要求禁制。这些书籍大都涉及色情、吸毒、暴力、同性恋、种族歧视和冒犯性语言。

每年举办禁书周

过去十年美国共有10676本书被质询,逾六成来自家长,其它四成来自图书馆高层或管理员。有关质询经过调查后,部分“问题书”从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上撤走,禁止阅读。

自一九八二年起,美国每年九月底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全国性的“禁书周”活动,目的为捍卫读者的“知性自由和阅读自由”,列出十本最可能被禁的书名,供公众发表意见。

2010年美国十大禁书

1.《待会再谈》(TTYL, Talk To You Later)系列

作者:Lauren Myracle

内容:第一本完全用网络聊天语体写成的小说,讲述三名高中生的学校生活,青年人面对的困扰等。书一出版,随即列入《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

禁因:裸体、涉性、涉毒、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2.《三人探戈》(And Tango Makes Three)

作者:peter parnell和 Justin Richardson

内容:两只雄性企鹅收养了一只孤儿小企鹅。过去三年此书一直名列禁书榜首,今年才跌至第二名。

禁因:同性恋

3.《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作者:Stephen Chbosky

内容:类似《麦田捕手》,讲述青少年的反叛心态。故事主角察里是寂寞的中学生,害羞,不受欢迎。他写信给陌生人倾诉心事,自我反省、学校的体罚和自己的性经验。

禁因:同性恋、涉性、涉毒、反家长、言语低俗、涉自杀,青少年不宜。

4.《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作者:Harper Lee

内容:讲述一九三零年代美国种族不平等情况,涉及黑人被诬告强奸罪。书中出现“黑鬼”(nigger)一字达五十八次,这是美国最敏感的称呼,触犯了种族问题上的大忌。作者凭此书夺得普立兹奖。

禁因:种族主义、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5.《暮光之城》系列(Twilight)

作者:Stephenie Meyer

内容:活人少女与吸血鬼谈恋爱。首次上榜。

禁因:涉性、宗教观点,青少年不宜。

6.《麦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JD Salinger

内容:青少年反叛行为的经典。作者被学校开除,以自叙方式,描述在纽约游荡的经历。他苦闷彷徨,感到无助。他批判成人社会的虚伪。刺杀约翰连侬的凶手被捕时,身上搜出此书。

禁因:涉性、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7.《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

作者:Jodi picoult

内容:莎拉为了救患白血病的女儿凯蒂,利用医学科技生下与凯蒂同一基因的安娜。十三年来,安娜不断地供应凯蒂血液、骨髓和干细胞。安娜决定起诉父母。

禁因:女性歧视、同性恋、涉性、涉毒、自杀暴力。

8.《地球—屁股—及其它又大又圆的东西》

(The Earth, My Butt, and Other Big, Round Things)

作者:Carolyn Mackler

内容:女高中生有“大过常人的身体”(肥胖),有中度的自卑情结。她后来凭着毅力克服困难。作者凭此书夺得普立兹奖。

禁因:涉性、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9.《紫色》(The Color purple)

作者:Alice Walker

内容:三十年代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种族歧视严重,故事讲述当地黑人妇女的生活。此书夺得普立兹奖和国家图书奖,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禁因:涉性、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10.《朱古力战争》

(The Chocolate War)

作者:Robert Cormier

内容:美国学校帮派横行,高中男生扮演英雄,对抗帮会。一九七四年出版后,改编成电影。

禁因:裸体、涉性、言语低俗,青少年不宜。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余绮平)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