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报纸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在桌上的,一直没有注意。刚才坐在桌边喝茶,又看见了。目光扫去,看见了“苏东坡”三个字,不免多看了几眼。原来是一张四月一日的内地H市都市报,题目是“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他对鹅有偏见吗?”下面一行是“诗人余光中昨晚浙大说灵感”。是啊,为什么呢?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毕竟是大师,考虑问题就是与众不同。于是忍不住抓起眼镜来看,可惜字太小、眼镜的度数太低,只好再拿起一把放大镜,这才看清楚了: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名的七言绝句。
有人跟他抬杠: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你对鹅有偏见吗? 其实苏东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直接经验。因 为他是看惠崇的画来写的。这个画面,是惠崇的直接经验,苏东坡的间接经验。所以,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假如一个作家可以做到这样互通,他的灵感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原来如此!余光中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的,说的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但是我又想到另外的一点,也许可以给余光中的解读做一些补充。
苏东坡的这首诗七言绝句,是古代的一种格律诗。古代的格律诗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要求。这首诗第二句的声调必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尤为重要的是倒数第三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这个字用了平声,那这一句的声调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最后三个字是“平平平”,那就犯了大忌!因为这个“平平平”叫作“三平调”,是这种格律诗里不能容忍的。“鸭”字古代念入声,入声属于仄声的一种;今天的江浙话和广东话都保留着这种古代的念法。而“鹅”这个字从古到今都是念平声的。所以,在这首诗里,“鸭先知”绝对不能写成“鹅先知”,否则苏东坡就要出大洋相了。苏东坡无论怎么豪放、不受拘束,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太郎)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