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援巴15年 见证中巴两国兄弟情谊(组图)

2016-09-11 04:20:04 来源:济宁新闻网

(史玉江 康佳)50年前,一批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平均海拔3000米的喀喇昆仑的崇山峻岭中,拉开了创造“奇迹”的战幕。1万多名中国筑路人员克服雪崩、塌方、泥石流等一系列困难,修建了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中巴公路。

为打通这条又称为喀喇昆仑公路的中巴纽带,新疆兵团的4000余名官兵参加了援巴公路建设,其中数百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巴公路自1966年动工修建至1979年竣工,凝聚了两国筑路人员的心血,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这条公路在巴基斯坦境内路段成为巴北方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和国家军事战略保障线。

2010年3月15日,巴方政府出动直升机救援施工中不幸受重伤的中国工人。 受访者提供 摄

2010年3月15日,巴方政府出动直升机救援施工中不幸受重伤的中国工人。 受访者提供 摄

忆往昔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是中巴公路通车50周年,也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65周年。9月8日,记者有幸在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供电公司见到了亲历援巴筑路的65岁老人王清林。除中国援建巴基斯坦公路项目一期工程外,后二期王清林都全程参与,加上在巴基斯坦的时间,共有15个年头。王清林这15年经历的许多事例,足以证明中巴友谊的牢固根基和源远流长的兄弟情谊。

1974年3月,由新疆军区承建的二期工程动工,万人大军再次浩浩荡荡地开进巴基斯坦。当时出国很光荣,政审也很严格,必须“历史清白、政治合格、技术过硬、身体健康”。出国人员都称为“国际主义战士”,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地欢送。年仅22岁的王清林当时是石河子红山电厂的一名优秀的电焊工,有幸被选派出国。

1978年6月18日,历时4年的中巴公路二期工程在塔克特大桥举行竣工典礼。二期工程结束后,一期工程已是满目创伤,多处路段桥梁、涵洞被毁,交通受阻。因此,巴方政府又提出让中方帮助修复一期工程。于是,中国筑路大军又回过头来奋战了两年。

从此,王清林就和中巴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之他又自学了当地的乌尔都语,因此在随后的几期工程中派上了大用场。1965年,巴基斯坦方面和中国政府进行了接触,经过商讨,双方很快签订了共同建设喀喇昆仑公路的协议。1978年公路建成后,因地质情况极其复杂,需常年养护,中方的援建工作至今未停歇过。尤其是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北部发生强烈地震,公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0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决定全面改扩建喀喇昆仑公路。王清林退而不休,领命随同兵团路桥公司出国担任口语翻译,直至2013年因身体原因回国治疗。

在巴期间,王清林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到中巴公路烈士陵园祭扫烈士英灵。 受访者提供 摄

在巴期间,王清林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到中巴公路烈士陵园祭扫烈士英灵。 受访者提供 摄

2007年2月,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华前曾表示,巴基斯坦愿意成为中国的“能源走廊”,帮助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这一传统石油输入通道的依赖。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还提出了在改造这条公路的同时,再铺设一条穿越喀拉昆仑山的石油管道的设想。在中国的青藏铁路通车后,巴基斯坦方面又提出,希望在两国之间修建一条喀拉昆仑铁路。据介绍,扩建后的喀喇昆仑公路将由现在的10米宽扩为30米宽,车辆时速可达80公里,运输能力提高3倍,同时适合大型载重车辆通行。

“中国数以万计的劳工在数百公里战线上进行着原始劳动……”

巴基斯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接壤。整个中巴公路沿古丝绸之路南上,一直通往卡拉奇港口,是中国连接南亚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

入巴前,中方工作人员都怀揣着一颗“支援世界革命”的火热的心,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前两期工程,中方均投入了近万人,以新疆军区一个工兵团、一个汽车团和兵团工一师、工二师为主体。

当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近万人全住在帐篷里,一个连队一部手摇电话和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和国内通信往返一两个月才能收到,人们开始想家。由于气候炎热,蚊虫叮咬,许多人得了病。由于缺乏蔬菜,许多人手脚都蜕皮了……

当时的施工机械只有推土机、空压机,没有挖掘机、摊铺机和装载机,装卸车和铺油全靠人工干。以致公路竣工后有外电评论说:“中国数以万计的劳工在数百公里战线上进行着原始劳动……”云云。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中国人硬是凭着一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2009年4月16日,王清林和守墓老人一家在墓前合影。 受访者提供 摄

2009年4月16日,王清林和守墓老人一家在墓前合影。 受访者提供 摄

援外史上罕见灾难中见证中巴兄弟情

1976年,全线工程进入白热化阶段,各连队加快施工进度,决心早日完成任务,以优异成绩向祖国人民报喜。就在大家都沉浸于国庆节过后的喜悦中时,一场空前的灾难发生了……

10月10日午饭后,工程一支队四中队一班长贺光国带领一个排(排长回国探亲)的战士到工地排险(头天刚爆破),准备二次爆破,队伍刚进入作业面,半个山轰然倒塌,将一个排的战士几乎全部掩埋,当场遇难25人,伤22人。

这次事故在援外史上是罕见的,巴方政府出动直升机数十架次,从南线往北线(约200公里)运送伤员和尸体,中巴两国的兄弟情谊在关键时刻完全体现出来。

1978年6月20日,中巴公路二期工程刚进行过剪彩典礼,王清林陪同修理大队十余名回国人员去北部城市吉尔吉特购买物资,车行至吉尔吉特大桥时,面包车突然起火,霎时间火焰吞没了整个车厢,门把手都烧化了,车门打不开,大家纷纷砸碎玻璃跳车。这时过路的车辆全停了下来,河对岸的工兵也赶了过来,二话没说赶忙救火救人。因路边没水,他们就用手捧沙子,用衣服扑打火焰,短短十几分钟,火扑灭了,车子烧的仅剩下个铁壳。随后他们马上派车把我方人员送往吉尔吉特市陆军医院,免费拍片、治疗,又和指挥部联系,派车把我方人员送回营地……

2010年3月15日,中巴公路改建工程B段施工部一民工被山上滚下的飞石砸伤,满身鲜血,半边脸塌陷下来,生命危在旦夕。被火速送往吉尔吉特陆军医院后,医护人员已下班,但巴方得知是中国工人时,立即召集医务人员全力紧急抢救,拍片、CT、输血、输氧、插管、缝合等,一直忙到深夜,终于把伤员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施工队为了感谢巴方,让王清林送给主治军医几千块钱,却被巴方婉言谢绝了。

第二天,为保险起见,院长建议把伤员送回国内治疗。但北部地区的堰塞湖挡住了去路,坐船要两个多小时,怕伤员经不起折腾,院方建议中方和北方军区联系。经中国路桥KKH项目部领导和巴北方军区协商,军方马上调来两架直升机,由一名少校军医陪同,迅速将伤员送往红其拉甫口岸,早就等在那里的救护车将伤员转送至新疆喀什南疆军区医院,开辟了一条通畅的绿色生命大通道。伤员得救了,这件事又一次被中巴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2011年4月28日,王清林和巴基斯坦军方人士在陵园附近合影。 受访者提供 摄

2011年4月28日,王清林和巴基斯坦军方人士在陵园附近合影。 受访者提供 摄

守墓老人子孙三代在中巴公路烈士陵园祭护英灵

中巴公路烈士陵园,座落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河东岸丹夭尔一片绿荫中,与原筑路旧址遥相呼应,与吉尔吉特隔河相望,目前已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著名的名胜风景区,曾有无数政府代表团、驻外机构和贸易团体前来瞻仰。

陵园中静静躺着88位战友和兄弟,其中就有王清林的三位儿时同学。因为工作条件便利,王清林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来这里祭扫烈士英灵,也替远在国内无法出国祭扫亲人的普通家庭尽心尽力。他们永远沉睡在了异国他乡,用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书写了中巴公路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位守墓老人,从陵园落成至今,子孙三代都默默地浇园、扫墓。王清林在祭扫战友时,曾经问老人有几个孩子,老人说:“这里躺着的全是我的孩子,我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看护他们……”

多么真挚的话语,多么深厚的情感!就是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巴友谊的丰碑,也促进着中巴两国关系始终如一的向前发展!(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