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栏夺命”是因公共设施人性化差一截
■ 观察家
“夺命护栏”从技术角度可能只是差一截铁片,背后反映的则是,我们诸多公共设施在人性化方面还差着一大截。
近日,“孕妇脖子被卡护栏身亡”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报道,针对这种隔离护栏,国家标准只是对材质、钢筋的直径有要求,对具体怎么设计没有要求,换言之,护栏的具体设计只靠约定俗成。
从现场图片中可以发现,惹事护栏的链接处,由于顶部呈圆弧形,与下面的条状缝隙刚好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形构造。人趴在上面休息时,稍不谨慎就可能将颈部滑入其中,并被两边的栏杆卡住。有专业人士认为,人的脖子一旦被卡住,这时候最容易遭受重力冲击的是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窦,导致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心跳明显减慢,血压急剧下降,由此造成脑缺血并引发晕厥。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因为缺氧,而造成脑死亡。
该事件如今已引发关于护栏标准的讨论。标准当然需要制定、修改,但是,解决方案可能也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很多人都会发现,独立的两片护栏需要通过上下几截小铁片焊接在一起。让“夺命护栏”变成“安全护栏”,只需要将最上边那一截铁片再往上移十几厘米到开口处,脖子就卡不进去了。或者两片护栏之间直接用一截铁片或钢筋封死,也就不会出现卡脖子的惨剧。
问题在于,只要一截铁片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相关部门以及护栏的生产者就没有想到呢?
“夺命护栏”从技术性角度只是一截铁片的问题,但背后反映的则是,我们诸多公共设施在人性化方面还差着很大一截。
我们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其设计理念,只考虑了它的实用功能,而没有考虑它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忽略了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就是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思考。本来是为了交通安全而设置的护栏,结果成了不安全的因素。
在北京仍然有很多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不少苏联工程师设计的建筑,楼梯、墙壁拐角处都是弧形设计,没有棱角,这样就会减少一些磕碰、划伤等情况的发生,甚至避免严重的伤亡。这种细节处理,就是人性化。
而我们公共设施的人性化方面差距还非常之大。同样是在路边,除了护栏,盲道的问题也很多。此前曾有很多媒体报道,不少城市盲道,走着走着没了;还有一些盲道走着走着,就长出了树木、电线杆、变压器。这让视力残疾人士怎么出门?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体现一个城市和社会的文明。城市文明不仅仅在大处,更在这些街角的细节。
“护栏夺命”事件频发,需要反思。公共设施事关公共安全,人性化标准是必须要加入进去的强制性标准。只要有了这个意识,把有可能出现的诸多风险因素尽量都考虑进去,“护栏夺命”这样的悲剧就会越来越少。
□韩中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