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执政当局军队20日称,已完全占领卡扎菲老家苏尔特,正在抓捕逃亡中的卡扎菲残余部队。
卡扎菲被捕时藏在苏尔特中心地面的一个水泥洞里。利执政当局武装士兵表示,卡扎菲被俘时请求“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以示投降。。[]
有媒体援引“过渡委”官员的话称,卡扎菲被捕后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是谁?发生什么了?”
卡扎菲死后尸体被人群拖动,血肉模糊。过渡委把卡扎菲的尸体移送到米苏拉塔一家清真寺,会把卡扎菲的尸体埋葬在一处秘密地点。[]
卡扎菲第一位妻子名叫法蒂赫,他的岳父是哈利德将军,是卡扎菲的顶头上司。哈利德将军看中了卡扎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婚后不久卡扎菲便发动了“九·一”革命,很快宣布与法蒂赫离婚。[]
卡扎菲与现任妻子的婚姻称得上是传奇式的结合。一次,卡扎菲突发阑尾炎去医院,站在旁边的护士萨菲雅却大胆地发表意见说,卡扎菲患的是阑尾炎。后经复检,果然是阑尾炎,这次偶遇成就了他们姻缘。 []
穆罕默德不热衷政治,是利比亚的电信大王。8月22日,执政当局武装攻入首都之后,他在交火中被捕。但随后有消息称,他在卡扎菲部队的帮助下又逃出虎口。8月29日,阿尔及利亚外交部称,穆罕默德已随1名兄弟、1名妹妹以及卡扎菲的妻子进入了阿尔及利亚。[]
长期以来,赛义夫·伊斯兰都是以卡扎菲接班人的面目出现。38岁的赛义夫有西方教育背景,是卡扎菲和西方联络的桥梁。10月20日,执政当局武装在拜尼沃利德的南部地区发现了一个车队,据说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和前政权的其他一些高官可能藏身其中。 []
今年36岁的萨阿迪曾做过足球运动员,当过电影导演,控制一家石油公司。战事开始后,他又成了一名军人。9月12日他逃到了邻国尼日尔。尼日尔政府确认了这个消息,并明确表示,不会将其交给国际刑警组织,也不会遣返回国,认为他将得不到公正的审判。[]
汉尼拔曾被西方称为是“惹事的种子”。2005年汉尼拔因为殴打自己怀孕的女友而被西方媒体曝光;2008年他在瑞士一家五星级酒店又殴打了两名仆人,并被判刑,此事最终引发了利比亚和瑞士之间的口水战和外交战。如今他在阿尔及利亚避难。 []
作为卡扎菲唯一的女儿,艾莎是掌上明珠。她是一名律师,还曾为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辩护。8月底她和母亲以及哥哥进入阿尔及利亚避难。有报道称,她来到阿尔及利亚时正在怀孕,不久后就产下一名女婴。不过9月26日她出现在媒体上,为父亲的支持者加油打气。 []
穆塔希姆一直被外界视为危险人物,他曾被父亲送到埃及的军事学院学习纳赛尔的革命理论,之后长期领导利比亚的国家安全委员会。20日西方媒体引述一个可靠的消息源的话说,穆塔希姆和卡扎菲的内政部长阿卜杜拉·阿尔·瑟努斯已经被捕。也有消息称其被打死。 []
赛义夫·阿拉伯并没有参与政治,最喜欢的事情是夜店和名车。2008年当时在德国慕尼黑读大学的他因为自己的座驾法拉利飞奔的声音太大涉嫌扰民而被告到了警察局。据媒体报道,赛义夫·阿拉伯于4月30日在北约的空袭中被炸死。[]
哈米斯掌管着负责卡扎菲安全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被卡扎菲亲自命名为“哈米斯旅”。哈米斯其性格放荡不羁,媒体称,这是卡扎菲欣赏他的主要原因。叙利亚电视台报道,哈米斯早在8月29日在距离首都的黎波里东南90公里的小镇泰尔胡奈作战时中弹身亡。 []
外国军队对阿拉伯国家的占领绝不可能持久,外国军队必须离开阿拉伯国家领土。在外国占领下,自己不能进入自己的领土,这是极大耻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尊严,要尊严地生活,宁可选择死,也不能在占领下生活。
——瑞士一直在从事大规模洗钱并把许多外国储户的钱据为己有,瑞士就是一个匪帮,应该将其解散。
——以色列不会得到承认,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应该成立包括犹太族和阿拉伯族在内的“以巴国”。
——既然国际社会能够容忍以色列发展核武器,那么阿拉伯国家、“甚至巴勒斯坦”也应当被允许发展核武器。
——自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些战争的爆发。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
——· 8月29日8点 卡扎菲妻子和两儿一女流亡
阿尔及利亚外交部宣布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夫人萨菲亚、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于当地时间29日8时45分进入阿尔及利亚境内。
· 8月23日 反卡武装攻占阿齐齐亚兵营
经过一天激烈战斗,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在当地时间23日傍晚攻入卡扎菲大本营阿齐齐亚兵营,占领了卡扎菲在兵营内的住处。
· 8月22日凌晨 反卡扎菲武装控制首都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反卡扎菲武装已控制首都的黎波里,正在梳理全城搜捕卡扎菲。
· 8月21日 反卡扎菲武装进攻的黎波里
反卡扎菲武装控制首都的黎波里部分地区,并与政府军展开激烈交火。
· 8月20日反卡扎菲武装切断首都输油管道
反卡扎菲武装切断了所有通往首都的黎波里的输油管道,并从东、南、西三面围攻首都。
· 8月14日 反卡扎菲武装攻入扎维耶
反卡扎菲武装进入首都的黎波里的门户城市扎维耶,切断了的黎波里与突尼斯之间的陆路通道与该市的食物与燃油补给。
· 8月11日 反卡扎菲武装攻入布雷加
反卡扎菲武装攻入石油重镇布雷加东部居民区,但卡扎菲部队仍控制着包括石油设施在内的工业区。
· 7月27日 英国承认反卡扎菲政权
英国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唯一合法代表,并驱逐利比亚政府外交官。
· 7月15日 美国承认反卡扎菲过渡政权
美国宣布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唯一合法代表。
· 6月27日 国际法庭通缉卡扎菲
国际刑事法院发布逮捕令,以反人类罪通缉卡扎菲、其子赛义夫和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阿卜杜拉·塞努西。
· 4月30日 卡扎菲小儿子被炸死
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一栋住宅遭北约炸弹袭击,卡扎菲的小儿子和三个孙子在袭击中丧生。
· 4月10日 反卡扎菲势力拒绝路线图
包括南非总统祖玛在内的四个非洲国家提出利比亚问题解决路线图,卡扎菲同意接受该路线图。但是利比亚反对派在一天后表示拒绝接受该路线图。
· 4月1日 反卡扎菲势力开停火条件
反对派领袖成只要政府军停止对反对派控制城镇的进攻,反对派将准备停火。利比亚政府称其毫无诚意,拒绝停火条件。北约接管在利军事行动指挥权。
卡扎菲支持者30日继续向反对派武装发起猛攻,先后从对方手中夺回了两座石油城,彻底解除了卡扎菲故乡的危机。西方联军加大对政府军的空袭力度,并暗示将为反对派提供军事装备。
反政府军在靠近卡扎菲出生地苏尔特时受到强烈抵抗。被迫朝着东部城镇本-贾瓦德方向撤退。北约宣布接管在利比亚军事行动。
借助多国部队战机轰炸,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快速向西部推进,连克石油重镇。政府军控制米苏拉塔,卡扎菲之子萨阿迪亲自领军布防。
利比亚反政府武装重新夺回了4座城镇,并快速向卡扎菲的腹地苏尔特挺进,卡扎菲由功转守。北约将全面接管行动指挥权。
西方联军在过去24小时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火炮、机械化部队和指挥设施发射了16枚“战斧”巡航飞弹,并出动了153架次的战机进行空袭。
周四是多国联军空袭的第6夜,发射14枚战斧巡航导弹和其它炸弹,联军称,已将打击力量转往利比亚地面部队,主要目标是威胁到反政府武装控制城市的利比亚政府军。
当地时间24日中午,的黎波里东郊塔朱拉地区再次遭到空袭。政府军宣布禁飞、停火、撤围后,开始调动坦克加紧与反对派争夺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美国对卡扎菲提三要求:停火、撤退、下台。
· 3月23日 遭遇第四轮空袭的黎波里当地时间23日晚遭到西方战机空袭,一些当地平民受伤。美军官员称随着禁飞区的建立,多国部队已开始集中力量打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英国100多名特种兵进入班加西。
的黎波里市区北京时间23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响起密集的防空炮声。的黎波里方面进行了约只有5分钟的防空还击。另,一架美军F-15E战机在利比亚坠毁。
美英再向利比亚发射12枚“战斧”巡航导弹,并竭力将禁飞区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进。战机共出动约七八十次,多国部队舰船对利比亚实行海上封锁。
多国联军20号晚,向利比亚发动第二波空袭,参加国增至七个,包括卡塔尔和比利时。在第二波的攻击,美军出动王牌B2隐形轰炸机,声称重挫利比亚防空系统。
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防空系统发动了导弹攻击,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多架战机参与随后的空袭。
利比亚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但随即便武力进攻反对派。
在阿拉伯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利比亚政府军持续推进,收复距班加西仅100多余公里的艾季达比耶市,并完成对班加西外围的战略控制。
政府军凭借武力优势,击退反叛军收复东部产油重镇布瑞加,并持续朝反叛军大本营班加西前进,先锋侦查兵挺进至距离该城仅十公里外的郊区。
阿拉伯联盟在开罗举行会议,与会各方投票结果支持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只有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对此投了反对票。
法国正式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成立的全国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民众利益的合法政府,并计划同这个新成立的机构互换大使。
指挥官哈米斯·卡扎菲所指挥的哈米斯旅击溃叛军,进驻扎维耶,反政府军东逃,政府军控制扎维耶与周边大部分地区。
由卡扎菲的儿子哈米斯率领的精锐部队哈米斯旅,上午用迫击炮、重机枪、坦克和防空武器,从扎维耶西侧发动攻势,入夜时也在城东打开阵线。利比亚国家电视台宣称政府军已收复扎维耶。
卡扎菲精锐部队哈米斯旅对石油重镇扎维耶发动猛攻,叛军不甘示弱反击,双方交战六小时后,重夺回滨地中海石化工业港拉斯拉努夫的炼油厂。
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由博茨瓦纳、加蓬、约旦等国提出的有关暂时取消利比亚在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决议草案。
卡扎菲六子赛义夫阿拉伯倒戈支持反政府军,二子赛义夫为警察发放大量武器,同时反政府军己包围首都的黎波里,准备攻入首都。
利比亚反抗者似乎控制了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扎维耶地区,造成了对卡扎维政权的包围。另据反抗者称,卡扎菲也已集合部队,准备反攻该城市。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包括冻结卡扎菲家族财产,对其本人及其亲属实行全球旅游禁令。
欧盟外交官表示,将对利比亚采取武器禁运及旅游禁令。同时欧盟将冻结所有利比亚的财产。联合国发出警告,称利比亚国内食物供应链频临瓦解,数千平民可能遭到屠杀。当日,继续有利比亚高级官员辞去职务,卡扎菲政府也公布新政:每户利比亚家庭将获得400美元,部分公务员将提薪150%。
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继续实行强硬措施。与此同时,东部脱离利比亚的地区已开始建立初级政府。同日晚上,卡扎菲再发表演说,指责以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现在利比亚危机的幕后策划者,其目的是想在利比亚建立伊斯兰王国。
在利比亚东部,示威者与政府军交战四天后,夺取了贝达机场,致使东部基本脱离了利比亚政府的控制。联合国安理会于同日就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骚乱举行闭门会议,会后十五个成员国发表声明,一致谴责利比亚武力镇压反政府示威。
利比亚驻外大使纷纷请辞,并切断与利比亚政府的关系;强烈谴责利比亚政府野蛮的、屠杀无辜人民的罪行,表示卡扎菲已经失去所有的正当性。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卡扎菲已离开利比亚,前往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而被广泛认为是卡扎菲的接班人的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则现身电视讲话辟谣称他们不会离开利比亚,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利比亚使用雇佣兵和军队向示威者发射了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并动用迫击炮。 截至2月20日,已造成300人死亡、逾1000人受伤。
卡扎菲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表明不会辞职和离开国家,宁愿牺牲性命,并表示会强硬对付示威者。
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今天的主流人群可能并不清楚,美国在大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头号敌人,不是萨达姆不是塔利班,也很难说是内贾德。早在萨达姆和美国关系良好,拉登等人还在使用美援的“毒刺”防空导弹对抗苏军的时候。美国和卡扎菲早已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刺刀见红、真刀真枪的厮杀。虽然卡扎菲2003年伊拉克被美国大军灭国,萨达姆被活捉绞死后被迫作出了低头服软的顺从姿态。但新的仇恨又在2011年的利比亚动荡中酝酿诞生了。
从意大利袭击美国民航
1985年12月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生2起恐怖分子袭击民航办事处的惨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国人。1986年4月2日,又用定时炸弹袭击罗马飞往雅典的泛美航空波音707客机,死亡4人,重伤9人,死亡者均系美国人。
在西德袭击美国基地
在美军3月实施“草原烈火”行动后,1986年4月5日,利比亚派人袭击美国驻西柏林军事基地舞厅,伤亡达155人,其中44人是美国人。这一大型恐怖袭击震惊了全世界。但美国中央情报局破译了利比亚驻东德办事处发往的黎波里的密报。
洛克比:911前最严重恐袭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罹难。1992年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1999年4月,利比亚将2名制造空难的特工移交给联合国。2003年8月利比亚正式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责。
第一次锡德拉湾空战
卡扎菲宣布北纬32度以南为“死亡线”,美国舰只擅自闯入必遭痛击。美国则并指令舰队若遇袭击可立即还击。1980年8月19日清晨,利空军派出2架苏-22型战斗机直飞美“尼米兹”号航母,结果被起飞拦截的2架F-14飞机在短短1分钟内击落。
“草原烈火”空袭行动
在1985年底利比亚恐袭后,1986年初美国派出3艘航母抵达锡德拉湾。美国引诱利比亚在3月23日先发动攻击,随后大举反击。结果半天时间击毁利导弹艇3艘,摧毁萨姆-5导弹基地2个,利军死伤约150人。而美军无一伤亡,仅消耗一些弹药。
“黄金峡谷”空袭行动
在利比亚西柏林大袭击后,美国立刻决定反报复。4月15日凌晨,F-111战斗轰炸机机群经过5000多公里长途跋涉,飞抵美航母编队上空。美国海军大批战机100余架从航母上起飞升空。空海军联合击毁利比亚军用飞机14架,利比亚死亡37人,伤93人。
第二次锡德拉湾空战
1989年1月4日,美国海军“肯尼迪”号航母闯入利比亚的“死亡线”,引诱利比亚飞机出击。果然,利比亚再次派出2架米格-23战斗机出击,结果和上次锡德拉湾空战一样,被美国海军的2架F-14在七分钟内先后击落。美国取得2次“2:0”战果。
利比亚动乱已有近半月,反对派声势不断壮大,2月27日前司法部长贾利勒领导下组成了“利比亚全国委员会”,声称该组织将领导革命。眼下,被革命的一方是卡扎菲及其支持者,另一方——也就是所谓“反对派”——暂时还只能笼统概括为反对卡扎菲领导的各方。
据我国前驻利比亚大使秦鸿国回忆,在卡扎菲的强势领导下,利比亚鲜有传统意义上“反对党”的声音。现在他们云集响应革命的号角,主张民主,抗议独裁,但并未有见曾提出任何政治纲领或施政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