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唤醒“睡城”试三招

2016-07-09 07:19:19 来源:济宁新闻网

人口密集、职住分离、配套缺失……城市边缘的“睡城”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压力。

日前,记者到北京市昌平区走访,调研天通苑、回龙观两个加起来人口近百万的居住社区,发现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也许这种改变,能为破题提供一种思路。

——编 者

天通苑、回龙观,北京两个著名的“睡城”,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都在13000人以上。

曾经旱地拔葱式地发展,让“睡城”成了城市的堵点、居民的痛点、管理的难点,其实,类似的情况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多有存在。拆了重建,不现实;调整布局,没空间;视而不见,更不可能。

一招:利用人才优势,回家也能创业

在北京,相对低廉的房价,永远比早起两个小时、多赶几十公里路,更有吸引力。而由此造成的职住分离,也是“睡城”的最主要成因。

天通苑和回龙观,两个区域的人口加起来近百万。离天安门不到20公里的距离,加上相对较低的房价,人满为患也就不足为奇。尽管这里有三条地铁、38条公交可供选择,但住在“睡城”里的人们,工作日即便是赶第一班车,也要有被挤成“贴画”的思想准备。

杜小虎以前在中关村上班,住在回龙观的他也曾是“赶潮”大军中的一员,但半年前他离队了。当发现与他家仅一街之隔的地方,一个名为“腾讯众创空间”的牌子悄然出现,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没有犹豫,借着创业创新的大潮,他拉起了7个人的团队,选择第一时间进驻。

“以前通常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有四五个小时,不仅身体累,心也累。”从打工仔转身CEO的杜小虎,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感慨不已,“虽说现在创业也很辛苦,但是因为上下班方便、环境优雅、创业氛围良好,心安了,成就感也爆棚。”

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睡城”里的人们以前不敢多想的事情,就这样成真。2015年,昌平区与中关村管委会联手启动了“回+”双创社区创建工作,首选地就是天通苑和回龙观。

“有人说,人满为患是麻烦,我们却发现天通苑、回龙观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来自于人。”昌平区委书记侯君舒对“睡城”的底早就门清,两大“睡城”居住的人群中做IT和互联网的占大多数,工程师文化盛行,居民中65%拥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70%。“特殊的人员结构,决定了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睡城’的活化基因,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其激活。”

腾讯众创空间、三一智能制造双创基地、宅创部落、极客丛林……回家创业的平台在两大“睡城”见缝插针、落地生根。杜小虎所入住的腾讯众创空间开放最早,一期4500平方米的空间,不到半年时间,50余个团队就塞得满满当当。

截至2015年末,昌平区各类创业创新基地已达46家。2015年至2016年5月,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新增企业数8397个,是2014年全年新增企业的一倍多。

日前,昌平区还成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今后3年,国家将投入6亿元支持昌平区双创社区发展。

二招:腾退低端产业,延伸承载空间

相对于人口规模和就业等发展需求,破解职住分离的难题,仅仅依靠小微企业的承载力显然不够。而密集的住宅森林,限制了“睡城”的产业化再布局,也限制了区域的发展空间。怎么办?

“腾退低端产业,同时将发展空间向区域外有序延伸,形成‘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区’链条式、梯度化发展模式。”侯君舒介绍,天通苑和回龙观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承接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的桥头堡。

以回龙观为例,该区域按照外环和内核的格局进行规划。内核以腾讯众创空间(北京)、乐邦乐成创业基地等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主。外环为扩展区,主要由昌平本土自生的、运营多年的大学和园区组成。

“我们将一批低端产业进行了腾退,把空间留给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更有发展潜力、能够带动就业的项目。”据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说,“原有项目的腾退,引进建设新的双创园区,既增加了搬迁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让回家创业的人有奔头、能留下。”

据了解,自2013年,三一集团总部落户回龙观地区以来,增加就业1000余人,目前本地就业已在60%以上。在天通苑和回龙观周边的区域,还预留了部分开发用地,给未来区域发展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

三招:服务重心下移,配套优化升级

人多配套少,这是“睡城”的通病。然而要解决出行难、购物难、教育难、看病难的问题,并不是建几条地铁、盖几座商场那么简单。

几年前,天通苑进城只有一趟公交车,单程耗时两小时。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然而随着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到“睡城”安家,原本定位为中心城区缓解压力的“城市边缘集团”,却因为其钟摆式的出行、早晚“潮汐”的人群,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

“必须统筹考虑多种因素,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重点畅通内循环体系,逐步实现区域的自我平衡。”侯君舒表示,要删繁就简化整为零,利用有限空间,逐步提升居住、办公、商业、教育、医疗等社区功能,提升居民满意度。

“一个40多万人口的大型居住区,靠一个镇来管理肯定是不行。”昌平区区长张燕友说,提升居民满意度,首先要从提高政府的服务管理水平入手。

2012年底,原东小口镇“一分为四”,增设天通苑南、天通苑北和霍营3个街道办事处。今年年内,回龙观也将拆大为小,整个地区将拆分为回龙观、龙泽园、史各庄3个街道办事处。

伴随着行政区划的重新布局,各种配套设施也逐步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昌平区引入的5家三甲医院均在天通苑和回龙观。此外,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学校等一批名校的进驻,也让“睡城”的就学环境得到了改善。

“买东西方便多了,周围超市开了不少。”回龙观的居民赵蕊介绍,在回龙观社区网上,昌平区政府还开办了“政风行风热线”,有问题居民可以直接反映。

唤醒“睡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几年,天通苑和回龙观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差得很远。”侯君舒说,“堵点、痛点、难点依旧存在,但绝不是我们的盲点;恰恰相反,它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焦点和着力点。”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