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高考志愿天价咨询折射教育错位

2016-06-18 07:16:51 来源:济宁新闻网

高考落幕之日正是招生启幕之时。这些天,阅卷场内热火朝天,各种招生咨询会上人头攒动。然而,咨询会似乎已经无法平抚考生和家长焦虑的神经。近日,多地曝出天价高考志愿咨询,万元上下是常态,部分“一对一”咨询更是深受追捧,价格竟达5万元。天价咨询卖点在哪?效果如何?考生和家长蜂拥咨询背后折射了什么样的报考现状?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调查。

天价咨询“含金”几何

三年经验老师12800元;四年经验老师24800元;五年经验老师29800元;七八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老师39800元,最贵的超过5万元!

一位行业人士透露,目前高考志愿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种。其一为高校教师自办,由于多年参与过高校的招生工作,在填报志愿上有一定经验。其二是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育的业务延伸,报考咨询是新增长点,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三是一些教育专家和退休教师,熟悉高校动态,在招录季做些咨询工作。更有部分专家声称曾就职于教育部门,人脉资源丰富,能接触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内部情况。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无论谁,无论怎么说,讲内幕消息基本都是虚假宣传,是不可信的。”

除了传统的“一对一”咨询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商机也“吹”到了志愿填报的领域。“大数据”填报志愿成了很多辅导机构乃至教育网站的撒手锏。据记者调查,目前多数大数据填报其实主要是做两组数据的比对:一组为对考生性格爱好职业倾向等做的测评,一组为机构平台存储的数据库。在淘宝网,记者看到标价4600元的智能志愿填报卡,广告声称其数据计算可以帮助考生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

对此,陈志文认为,无论哪个产品或者咨询服务,都只能提供参考。“我们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在做数学题,大数据可以算出一定的规律,但无法精准算出你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更何况兴趣还会有变化。”

“合理的方式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向心仪的大学去咨询。部分有价值的策略性内容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可以轻易获取,如‘冲稳保’的搭配,但每年招生冷热都有变化,实时情况只有咨询招办才能了解。”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宁汉说。

火爆市场补了谁的缺

高考志愿咨询火爆市场背后是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的恐惧,也是擦边被录取、低分上名校的侥幸。去年北京实施知分填报和大平行志愿,提高录取准确率的同时,家长也不无忧虑。考生家长祝敏说:“大平行后志愿扎堆,风险大了,命中率反而可能降低。”事实上,踏空、扎堆的现象一直存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几所名校的江苏理科计划就因未报满,投档线降至一本线。

面对信息不对称,高校招生办是考生咨询的第一选择,不少高校在各省市区还有对应的招生小组、招生老师,但面对成千上万名考生及家长突然爆发的需求,多少难以完全满足。更重要的是,高校招办提供的是本校的情况,考生则更需要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进行统筹考虑,这也是高招咨询有市场价值的重要前提。

“如果他考得还可以却上不了好大学,上了却学不到喜欢的专业,找不着工作或者厌学逃课,还不如花点钱让志愿报得准一些。”祝敏的心态反映了一些家长的想法。徐宁汉指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观察,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兴趣应该最了解,临到选择关头反而要借助大数据测量,请专家帮着判断,这在某种程度表明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家长的选择不够理性。”

中学老师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上好学校,但一位高三班主任坦言,有些家长对志愿填报不是很了解,希望老师能拿主意,但学校老师也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如果我们指导考生填报落榜,肯定会引起家长们的埋怨,而且许多老师也缺乏经验,如果社会机构能给予服务,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形式。”

让志愿填报回归本位

“用最先进的博弈论算法为考生计算出最合适的志愿选择方案,在录取概率的计算上远超行业水平。”某机构的广告语不经意地点出了志愿填报业务的要点:用最少的分上最好的学校。

“报考咨询在国外也有,一般学校都会有一个兼职的升学顾问,他们更多的是给予你一个生涯指导:想做什么,适合读什么等。”陈志文认为,高考报考咨询最大的问题是功利性。“现在咨询更在意的是利用算法、经验、规则让500分的人上一个502分的学校与专业,500分上了495分录取的就觉得吃亏了,这是很糟糕的。把填志愿当成生意,精于算计,市场于是应运而生,这是我非常反感的。”

志愿填报“一时热”的背后,是考生职涯规划的“长期冷”。可以说,在奋力冲过终点线后,考生们为猝然而至的选择闪了腰。

“长期看,高考改革方案侧重培养学生长期规划和自我选择的能力,短期内则要依靠中学、大学的协同努力。”徐宁汉建议,有长期需求的中学或教育部门设置、固定专门的研究岗位,为本校或本地区的考生提供规划、报考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大学平时也应更多走进中学,提早让学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

陈志文表示,清楚想干什么、喜欢什么是填报志愿的出发点,行业与专业的逻辑关系与行业实况则是选择的准绳。“如果这两个都搞清楚了,可选择的学校与专业也就非常有限了。而且,在这些背景前提下,你怎么报都没有错,至少没有原则性的大错。”

(本报记者 刘博超)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