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给专业亮红牌不能光看就业率

2016-06-17 07:17:15 来源:济宁新闻网

【光明时评】

近期,有研究机构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揭晓了2016年大学生红绿牌专业,以及2015届就业率较高的本专科专业TOp50、就业率较低的本专科专业TOp10。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当口,这样的榜单引发了学什么专业的思考和争议。

首先需要明确,上述榜单是研究机构以就业率为标准制作的,所以红牌只代表相关专业短期就业率不理想,而不能等同于专业差。评判大学专业,应该有更多元的标准,比如哲学、历史等人文专业,即便短期就业率不高,仍有其重要价值。如果把就业率尤其是短期就业率变成评价专业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利于大学长远发展。

但我们也要看到,有一些被亮红牌的专业是市场导向,开设时就是为了追逐就业率,最终却成了难就业的专业。一个很小众的专业就业率不太高可以理解,但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等就业面很宽泛的专业也面临着就业难,那就要考虑高校是否尽到了教育责任,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了应有的能力。

笔者认为,就业率红牌榜的最大意义不是指引学生据此选择专业。因为就业率是变动的,也许当下的“冷门”过几年就是“热门”。对学生而言,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出发,比看临时榜单更靠谱。红牌榜应该引发我们反思的是,大学专业设置的程序和制度是不是真的合理,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时是否存在“一窝蜂”的现象,有没有足够的师资、教育资源保证专业的品质。

高校诸多专业放在一起比较,总会存在冷门、热门,总有一些专业短期就业率不理想。所以,在给某个专业亮红牌时,不能只看就业率本身,更要看这个专业是不是因为高校内部制度或者教育行政审批制度的失误所致。制度扭曲之下的红牌专业,才是真正需要关注、需要寻求解决方案的。

整体而言,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种力量下多重考量的结果。过于强调一个方面而无视其他方面,必然会导致失衡。要实现相对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确保大学在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集体论证,而不是某个校领导拍脑袋就能决定。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推动并尊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给专业组织更多自主权,不应再继续进行不应该有的干扰。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会在评价高校专业时,才更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状况,而不是把就业率的红牌等同于“专业不好”。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