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国继续当第一还是成为孤家寡人?

2017-01-14 03:44:31 来源:济宁新闻网

英媒:美国继续当第一还是成为孤家寡人?

责任编辑:贾元熙

核心提示:在特朗普下周就职美国总统之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制定自己的规则,“美国至上”看起来更像是“美国独尊”。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9日刊发题为《特朗普的总统生涯:“美国至上”还是“美国独尊”?》的文章称,在特朗普下周就职美国总统之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制定自己的规则,“美国至上”看起来更像是“美国独尊”。

文章称,英国第三代帕默斯顿子爵亨利·坦普尔1848年将英国的外交政策描述为“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追求利益是我们的责任”。他说:“英国足够强大,足以掌控自己的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想象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从这位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的言论中获得灵感未免太过天马行空。这位帕默斯顿子爵的风格不太适合社交媒体时代。但是,那些努力试图从特朗普发布的如暴风雪般的“推特”文字中理解他的世界观的人们,不会错过两者之间相似的那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无论如何,计划就是如此。目前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是由美国设计的,但是特朗普打算制定自己的规则,首先是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然后重新谈判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同时对中国的进口品征收高额关税。另外,这位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很高兴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站在一起反对即将离任的贝拉克·奥巴马总统和共和党的外交政策建制。

特朗普同样利用其推特账户挑战美国针对台湾问题的“一个中国”政策,从而对美国与北京40多年来的交往方式提出质疑。但是,不要指望一致性。他一会儿承诺美国将从中东地区的暴乱状态中撤离,接下来他又承诺将在叙利亚创建“安全区”——他之前曾经说这样的政策将会导致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

文章称,那些寻求一项宏伟计划的人将要失望了。特朗普崇尚达成交易胜过战略思维。他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是一种本能、偏见和冲动的混杂。其中的内涵包括:经济民族主义、对“全球主义”的反感、对移民的敌意、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冷酷无情的关注以及对大国关系的一种交易性的“零和”观点。此外,还有对北约盟友的不屑和对日本和韩国等东亚盟友提供安全保证的含糊其辞。

尽管如此,对国际领导权的拒绝和恢复美国的势力和声望的承诺——你或许会称之为“好战的孤立主义”——仍然令美国民众纠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参战的选择带来的遗产已经耗尽了民众对于全球冒险主义的支持。皮尤研究中心去年6月的民调显示,近60%的美国人希望美国能够“专注于解决自身的问题,而让其他国家尽最大努力解决其自身的问题”。然而,同样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仍然希望美国能够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

文章称,深藏于美国盟友内心的恐惧,是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将在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下面划了一条横线。除了树立起保护主义的旗帜,他还承诺将放弃美国抵御气候变化的义务。他可能会与普京就欧洲领导权问题达成一项协议,同时可能会拒绝与伊朗达成国际性的核协议。欧洲人对于他提出的针对墨西哥移民建立一道隔离墙以及对穆斯林关闭美国边境的建议感到震惊,但是真正的战略关注是孤立主义者的袖手旁观——对于美国在支撑“西方”这一概念的国际体系中的作用隐含的拒绝。令他们深感困扰和恐惧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当时欧洲陷入了法西斯主义的魔掌和恶战之中,而一个只顾自己的美国却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当然,盟友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适应这个新政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率先吸引了这位新当选总统的注意。安倍对于特朗普将对北京更加强硬的表态表示欢迎——同时也对其对日本的安全承诺减弱感到担忧。特雷莎·梅领导的英国政府正处于与自己所处的欧洲大陆分离的痛苦之中,然而其依然为试图牢牢抓住某种类似于“特殊关系”的东西而大伤脑筋。没有美国的领导,“西方”这个概念开始失去意义。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顾问、现为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主管之一的马修·伯罗斯简洁地说:“美式和平(美国强权之下的世界安定和平)不再发挥作用。相反,特朗普相信,美国的自力更生程度令其足以能够抛弃基于规则的秩序,即便其他人会因为失去美国的领导而遭受伤害。”

文章称,正如伯罗斯指出的,美国的盟友已经得出结论,特朗普既不可预测,也不可靠。中国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决心不可能因为这位候任总统具挑衅性的“推文”而遭到削弱。普京毫无疑问认为他能够在与缺乏经验的特朗普的交锋中占得上风。

一位欧洲高级外交官如是评价这位新总统发表的“宣言”:“我们应当看看有多少言论转化成了实践。但是,很明显,特朗普正在拒绝接受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另一位欧洲高层决策者则说:“我们都将与新政府达成各自的双边协议,但是假装将会举行一个跨大西洋的会议将是非常愚蠢的。”特朗普蔑视多边主义。而在欧洲,这是一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编译/张琳)

济宁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