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本:中国,为什么总在美大选中背锅
纵观近来历次美国大选,竞选人及其所属党派总是喜欢拿中国说事,这种为了捞选票让中国“躺枪”的竞选策略,已经成了一个“套路”。今年大选自然也不例外。希拉里和特朗普为了抓住对方的痛处和软肋,在频频对准对方丑闻的同时,中国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第一场辩论中,希拉里和特朗普都努力迎合企业界和各界民众尤其是蓝领工人的需要。特朗普埋怨说:“我们国家深陷困境”是中国“对我们所做的事非常非常令人伤心”。他表示:“我们必须重新谈判贸易协定。”希拉里则自认为有能力“实现有助于创造新工作职位的出口贸易。”对此,特朗普反唇相讥:“从中国飞回来,你亲眼看到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机场,我们真的变成第三世界国家了。”
特朗普是二战结束以来,总统竞选辩论中,第一次表述严重担忧美国“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这番话,折射出美国的经济霸权滑落的现实,反映了社会普遍民意对经济和国家前景的焦虑。这时候,找到一个“替罪羊”,显然容易获得支持度。
在第二次辩论中,两次提到中国。一次是特朗普指责美国经济停滞不前,并表示大家都认为中国现在7%的GDp增速很慢,而美国的只有1%,暗中批评这就是希拉里从政多年的结果。另一次是在被问及能源问题时,特朗普忽然说中国在美国倾销钢铁,这导致美国有很多人失业。
在第三次辩论中,双方在Tpp的美国政策上亮剑,最后一次抨击中国。先是特朗普反对Tpp,认为“我们的增长率非常低。我们的工作机会消失了。我走访了很多地区,有些人失声痛哭。她(希拉里)支持Tpp。”而希拉里反驳说:“我反对中国钢铁的进口,特朗普用中国的钢铁建楼房。”
中国对此不知该哭笑不得还是暗自窃喜。因为你重要,因为你足以搅动选情,才会被牵扯进驴象之争。不过,竞选者的巧舌如簧,也许转脸就会变成信口雌黄。当选民因此陷入对中国的愤愤不平之中时,他们获得的只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理性思考。
冷战之后,美国历任总统在竞选期间都会对中国放狠话,但是执政后又走向同中国的务实合作。选民们或许已经忘记,任上与中国达成“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总统时,曾扬言上任之后要立法中止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这一次,如果特朗普当选并将其许下的挑战中国的承诺哪怕只实施一半的话,中美之间恐怕就会爆发贸易战争。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会吗?
竞选者其实心里都很清楚,在多数美国民众对中国崛起缺乏认知的现实影响下,将中国竖为假想敌,很容易赢得民众支持,获得他们手中的选票。他们同样清楚,无论谁当选,都必须面对中美经济合作共赢、一损俱损的现状。如果谁有心,不妨把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竞选时的说辞翻出来看看,然后再比对一下他们上台后的举动。
这可能是美国大选更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套路”。(作者是吉林大学客座教授,查普曼大学商学院教授)
济宁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