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掠影:生活在月球般荒凉表层下的寻宝者

2016-08-19 07:34:06 来源:济宁新闻网

色彩绚丽的澳宝。 赖海隆 摄

色彩绚丽的澳宝。 赖海隆 摄

澳洲掠影:生活在月球般荒凉表层下的淘宝者

中新社记者 赖海隆

当地土著酋长伊恩。波林。克龙毕指着眼前保持着7000万年前原始地貌的荒原说:“这是一个梦幻时代,也是我们所保护并正在延续的神话故事。”

目前大约有来自全球45个国家1700人正生活在这片荒原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为了躲避极端炎热的天气而居住在地底下,小镇因此而得名为库伯佩迪,土著语意为“生活在洞里的白人”。又因当地盛产“世界六大宝石”之一的欧珀,中国人称作澳宝,故又叫澳宝镇。

当地土著酋长伊恩。波林。克龙毕说:“这是一个梦幻时代,也是我们所保护并正在延续的神话故事。” 赖海隆 摄

当地土著酋长伊恩。波林。克龙毕说:“这是一个梦幻时代,也是我们所保护并正在延续的神话故事。” 赖海隆 摄

这里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中部沙漠,距州府阿德莱德约860公里,每天仅往返的一个航班是当地居民最快捷的出行方式,也是当地澳宝进入世界市场的最便利通道。

自从上个世纪初这里发现了宝石矿后,来这里的寻宝者便络绎于途。他们在南北50公里,东西15公里的范围内延伸,留下了数几百个犹如火山口一样的坑洞。许多寻宝人利用卡车发动机改装后的钻机打洞,挖出的土就留在地上,久而久之形成了类似蚂蚁打洞的无数土堆。远远看去,如同月球般荒凉。

尽管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澳宝出产地,并因此被誉为“澳宝之都”。但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里的澳宝产量多大?产值几何?甚至无法说清楚这里居民的确切数字,以及究竟有多少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包括澳宝镇镇长普萝万提蒂斯本人。

当地博物馆馆长尼克在展示如何加工澳宝。 赖海隆 摄

当地博物馆馆长尼克在展示如何加工澳宝。 赖海隆 摄

恪守秘密是当地寻宝者的生存法则。

来自中国香港的寻宝者张焜培说:“千万不能把挖没挖到宝贝的事情说出去,否则,这个洞明天可能就不是你的了。”

按照这里规定,开采一个洞只需交纳100多澳元(1澳元约等于5元人民币),但按人头算,1人只能向前开采100米。挖到规定的距离后必需停止开采,如还想继续挖,则要重新申请。按先来先得的原则,谁先提出申请,开采权就归谁。

这样的故事因此也就经常会发生:一家人挖了数月一无所获,换了另一家,只往前挖一米,就挖出个澳宝矿。

当地居民的地下起居室。 赖海隆 摄

当地居民的地下起居室。 赖海隆 摄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居民必需严守着自己的秘密,在地底下过着极其低调的生活。这秘密有时也包括自家房间的数量。

这里一年有8个月温度在35度至57度之间,而冬天则降到零下。无论冬夏,当地居民都在可保持21至24度恒温的地下工作、生活。甚至酒吧、饭馆、教堂也在地下。如果觉得居住的空间不够大了,神不鬼不觉地在地下再开拓一个房间。哪怕在地底下闹个天翻地覆,地面上也就是多根管子而已。因此在澳宝镇,你可以看到地面到处都是竖立起来的管子,那就是连接到地下房间的通风管。

一座简易民宅下或可能有一座地下迷宫。 赖海隆 摄

一座简易民宅下或可能有一座地下迷宫。 赖海隆 摄

难怪张焜培太太郑美燕说,来这里26年了,小镇除了多了一条柏油马路,几家宾馆外,基本上没有变化,人反而还比先前少了很多。

小镇居民数量的减少应与澳宝的盛衷无关,或可能与从前的手工作业转为机械化作业有关。正如镇长普萝万提蒂斯所说,澳宝以前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德国和日本,而最新兴起的市场是中国。

南半球最长的狗篱笆,仅在南澳大利亚州就长达2250公里。据说是用来防丁狗的。 赖海隆 摄

南半球最长的狗篱笆,仅在南澳大利亚州就长达2250公里。据说是用来防丁狗的。 赖海隆 摄

不过,小镇人口流动频繁是确实的。张焜培夫妇最近就萌生了去意。他们来这里多年,却没和这里大多数人一样在地下生活,而是选择在最炎热的时候到其它地方度假。随着自己一双儿女长大成人且各自独立,经济上已没有任何压力,确实是到了离开这片荒凉之地的时候了。

对于这片有着上亿年历史的荒原来说,张氏夫妇只是这里无数匆匆过客中的一对,而梦幻时代里的神话故事则还会延续很久很久。

济宁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