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当天晚上,在著名旅游城市尼斯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84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蓝色海岸”边的漫步大道、法国乃至欧洲旅游业的明珠,瞬间变成令人心悸之地。这悲惨的一幕很可能会长久地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2015年1月法国巴黎《查理周刊》恐袭、11月巴黎剧院恐袭、2016年3月布鲁塞尔恐袭,再加上去年8月21日被接受过军事训练的乘客发现并合力制服的“大力士”高铁恐袭,以及数起被破获或因各种原因流产的恐袭,短短18个月的时间内,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发生了数量如此众多、袭击目标如此集中、造成的伤亡如此惨烈的恐怖袭击,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造成巨大的影响。
迄今为止的调查表明,这些恐袭事件都与叙利亚动荡局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恐怖分子的训练、组织、指挥系统、逃匿路线等,可能都与那片土地上的极端主义势力有关。那个原来是欧洲人旅行探险的目的地、收养儿童的来源国和经济贸易的伙伴,正在变成欧洲人众多噩梦的来源之一。而恐袭的成功、噩梦的形成,又再次反作用于欧洲。
令人不安的是,当警方把防范目标聚焦于曾经去过“伊斯兰国”、接受过恐怖训练、加入了极端组织的那部分人群的时候,也许一个新的恐怖分子人群正在诞生:这些人从没去过那里,几乎没有接受过恐怖训练,也从未在名义上加入恐怖组织,但高度认同他们的理念,努力实践他们的理想,愿意为那些从未谋面的精神领袖和狂热的奋斗目标献身。而一旦袭击成功,恐怖组织马上站出来表示“负责”,为他们的“烈士”欢呼。
有识之士指出,除了从政治上尽可能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就“战术层面”而言,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比利时等国,要尽快改进反恐情报、嫌疑人监控和社会管理等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反恐警惕性,建立民众参与的“全民反恐”天罗地网,对恐怖分子给予心理和视觉上的震慑,对向恐怖分子提供各种方便和事实保护的人实施严密防范和无情打击。对隐藏在民众中的潜在恐怖分子,要找出新的办法加以甄别,特别是要严加盘查要害部门工作人员的宗教、道德和政治组织背景,对其中的可疑者采取坚决措施。
另一方面,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恐怕也面临变化。此间观察家指出,面对接二连三的惨案,面对不断得手的恐怖分子,欧洲人不能总是强调“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能被恐怖分子改变”,那样只会让他们得逞。事实上,即使欧洲人平等、自由的理念没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已发生变化。“防恐”难道不是正在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关键词吗?正如当地媒体所言,在坚定地反恐、穷尽各种手段打击恐怖分子方面,从处处设防的安检,到对嫌疑分子的严密监控,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本报日内瓦7月18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 农)
济宁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