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18日电(记者贾远琨)1月18日,沪港列车车长张驰年满38周岁,这是他在沪港列车上度过的第20个生日。和他同年进入沪港列车班组的还有李喆,如今她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车长。
1997年沪港列车刚刚开行,一批经过层层选拔的年轻人入职沪港列车班组,这其中就有18岁的张驰和李喆。之后,他们从炊事员、售货员、乘务员一步步成长为车长,见证了沪港列车20年风雨历程中的变与不变。
车速提了、通关快了、行李少了
“沪港列车刚开行时还是绿皮车,餐车、取暖都要靠烧煤,上海到九龙单程需要30个小时。”张驰。
自2008年沪港列车换车以来,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如今的车辆换代了,从普快到特快再到直快,烧煤换成了直供电,全程从过去的30个小时缩短至20小时,两人高包不仅有卫生间,还有沙发、电视等日用设施。
往返沪港两地,少不了办理通关手续。“过去旅客要在东莞办理进出关手续,车子开到东莞,旅客要全部下车,办好通关手续再上车,仅在东莞停车就要40多分钟。”李喆说,旅客下车办通关手续,大件行李要带下车,往返一趟十分不便。如今,通关手续在上海站就可以办理了,省去了中间停车的麻烦。
20年成长起了一代人,当初抱在手上的婴儿,如今已经上大学了。沪港列车经历了旅客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过去旅客多是携带回乡证,如今回乡证变成通行证了,旅游客越来越多。过去从上海到香港探亲的旅客,大多带一些生鲜食品,把上海的马兰头、百叶结带给香港亲人尝尝鲜。从香港到上海的旅客多带一些化妆品、电子产品。如今,两地的生活用品并没有那么大差异了,旅客的行李箱越来越小,带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驰说。
熟悉的包厢、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问候
有一位旅客让张驰印象深刻。“他每次乘沪港列车都在9号车厢的1号包厢,我好奇去问他为什么每次都选这个位子,他的回答让我泪湿眼眶。”张驰说。
这位旅客老家在上海,大概7年前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当时父亲送他去报到就是乘坐的沪港列车9号车厢1号包厢。如今,他大学毕业,并且留在香港工作,父亲却去世了,他甚至没有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此后,他每次乘坐沪港列车都要坐那个熟悉的位置,对他而言,这是他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
“沪港列车上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这些旅客和我们非亲非故,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时间长了,一些旅客和我们都已经面熟,见面招呼就成了‘这次儿子送您啊?’‘这么巧,这次又是我当班’。”张驰说。
沪港列车的老弱病残孕旅客相对较多,因为老人、残疾人、儿童、孕妇乘坐飞机不方便,尽管沪港之间的航班已经十分密集,但他们还是选择乘坐沪港列车。“一些老人上下车都需要乘坐轮椅,我们就需要和他们的子女、车站的工作人员对接好,全程照顾老人。”李喆说,“时间长了,我们不仅和老人熟络起来,和他们的子女也熟悉了。”
香港旅客的口味清淡,为此沪港列车上推出了一些港式口味的菜式。一次,一位旅客在餐车用餐点了一份水晶虾仁,吃完还要再来一盘,他说:“我就是新雅大酒店的厨师,你们车上的菜烧得很地道。”
“在沪港列车上,旅客要的就是回家的那种感觉。很多老乘客到餐厅点菜,不用他说,我们都心里有数,一条鲈鱼、一个韭黄炒蛋,一瓶啤酒……这对于旅客而言是一种温情。”张驰说。
别样青春、收获爱情、收获幸福
20年过去了,张驰和李喆从18岁的小伙子、小姑娘,成为沪港列车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沪港列车上不仅工作不断进步,也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幸福。
2013年,张驰的爱人带着两个儿子和老人一起到香港游玩,回程时正好坐的是张驰当班的车。看到爸爸穿着帅气的制服、戴着大盖帽,好神气!“现在儿子已经非常崇拜我了!”张驰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过去我在沪港列车上做售货员,为了让儿子为我感到骄傲,我竞聘车长,现在如愿以偿了。”
李喆今年也刚刚38岁,她说:“回想当时进沪港列车班组时,要求特别高,是按照空姐的标准选拔的,不仅身高、视力、专业知识等要达标,还要有基本的粤语、英语对话能力,包括汇率计算等,得到录用通知时,简直不敢相信!”
“沪港列车陪伴我走过了我的20年,在沪港列车上做了8年服务员,竞聘车长是给自己的一大挑战。”李喆说。从2009年成为车长,到今年也有7年过去了。在担任车长期间,李喆经历了各种突发情况,旅客突然胃出血、孕妇临盆、照料走失儿童……
李喆感恩这段列车人生,她说:“沪港列车20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20年。”
济宁港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