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月12日电 题:香港与故宫: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文化情缘
新华社记者 周雪婷
谈到故宫,香港市民翟健民说,“我能想到的两个字,就是伟大”;香港年轻人莫嘉杰第一次参观内地文物展,就看到了来自故宫的《清明上河图》;30年前第一次踏入故宫后,香港商人许荣茂就对故宫心心念念,后来出资8000万用于故宫文物修复……
包括他们在内,故宫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万千香港市民;香港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故宫。几十年来,故宫这两个字总能勾起香港人心底最深沉、最温柔的家国情怀。
香港古玩鉴赏家翟健民是对故宫感情深厚的香港人之一,他作为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特邀嘉宾而广为人知。2004年自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后,翟健民在老师的介绍下走进紫禁城,悉心学习陶器和书画的鉴赏与修复。
翟健民回忆,那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每天,自己很早起床,伴着晨光走在故宫的石板路,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上。沉浸在成千上万件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技艺的文物中,他说:“我能想到的两个字,就是伟大。”
回到香港后,痴迷于古玩的翟健民感到香港虽然有不少文化类的博物馆,但里面大多是展现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展品,而中国传统文物展品却比较少。“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汇集地,中国文化却相对弱势,不免让人有点遗憾。”翟健民说。
翟健民珍惜每一次故宫珍藏来港展览的机会。他至今还记得2007年故宫珍宝《清明上河图》来港展览的场景:“排队的人从香港文化中心一直排到了尖沙咀码头,队伍望不到尽头。”
故宫珍宝点燃的这份热情,也悄然在香港年轻人心中埋下了种子。出生于1995年的香港年轻人莫嘉杰第一次参观内地文物展看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他说:“我当时年纪小,挤在人群中看那幅画却觉得看不够,心想要是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物珍品就好了。”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署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文化合作意向书》,开启了香港与故宫更为紧密的合作。合作项目包括合办大型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其中,每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三年内超过42万观众前去参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香港商人许荣茂见到了前来香港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单霁翔的介绍下,许荣茂不仅了解了故宫的藏品,也知道了故宫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遇到的困难。他所在的世茂集团决定捐资8000万人民币用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许荣茂告诉记者,之前他大多是捐款给社会项目,这是他第一次为文物保护捐资,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文物保护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我从小就对故宫怀有崇敬之情。”许荣茂说。30年前,当他第一次跟着旅行团来到故宫时,就被故宫宏伟的建筑和数不胜数的珍藏所震撼了。他当时就想,应该让故宫里面的中华文化瑰宝与更多的人见面,与子孙后代见面。
在故宫博物院设立的铭记捐资机构和人士的“建福榜”中,还有其他来自香港的商人和机构。
很多故宫的藏品也打上了香港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领导人就开始着手拯救和赎买故宫的文物,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集处香港。1951年,周恩来特意指示内地文物局组织特派专家组去香港,成功买下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两幅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作品。
此外,许多香港收藏家也将自己的藏品无偿捐给故宫。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将其收藏的81件罕见明清犀角雕刻艺术品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和杨永德也曾将自己的藏品捐给故宫。
许荣茂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成功与否,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从饱受欺凌到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支撑必不可少。文化传承得好,国家也会发展得好。
香港一直引以为豪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为故宫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贡献着力量。康文署副署长吴志华表示,香港的博物馆策展人善于将故宫典雅和精深的文物文化,以灵活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演绎,并联系现代生活,增加观赏文物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换言之,香港可以为故宫文物的欣赏和学习增值。
香港与故宫一直渊源颇深,而这一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文化情缘也将延续到未来。
翟健民说:“故宫来到香港,像圆了我的一个梦一样。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奢望的话,那就是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一切顺利,因为我太想早点看到它。”
济宁港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