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5日电 题:繁荣与衰落——香港市区仅存的西环泳棚
作者 钟晓璐
从港岛西边域多利道半山坡一个不起眼的入口进入,“西环街坊福利会金钟冬泳团”和“摩星岭街坊福利会泳庐冬泳团”两块手写的牌子映入眼帘。
这是香港市区仅存的泳棚——西环泳棚的所在地。在海边用竹子和木板搭成桥向海中心延伸的这种游泳设施,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今日人们常去的深水湾、浅水湾等公共游泳场所很难抵达,于是人们就近搭建了这种游泳设施。
西环泳棚修建在山脚下,需要下300多级的石阶才能到达。在此游泳已经28年的蔡太太说,自己每天早上5点就过来泳棚,先清理石阶过道,再下海游泳。清理过道是完全出于自愿,就当作是游泳前的热身,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
石梯尽头是掩映在树木中的蓝色铁皮屋,为金钟和泳庐两家游泳团共同使用,是泳客更衣置物的地方,里面设有浴室、储物柜、洗衣机、热水壶等设备。屋子门口趴着的棕色花纹猫咪,遇到生人既不躲闪,也不讨好,仰着头懒洋洋地享受婆娑树影下的阳光。据泳客介绍,他们会从家里带饭过来喂食,所以这只流浪猫到泳棚后就再没离开过,
房屋周围设有多处大大小小的神位,一旁刻着“上落平安”、“老少平安”等字。泳客常常在下水之前或上来之后到神位烧几炷香,因此泳棚终年被檀香味所包围。
蓝色房子下面便是下海游泳的棚架了,由木板和铁架共同筑起,竹竿支撑,木板铺路,铁棒作扶手,垂直向海中心延伸。
棚架尽头挂着一盏灯,一个救生圈,一条几十米长的绳子,这就组成了泳棚救生的全部设备,经年累月的风吹浪打,救生圈已褪去本来的颜色,绳子也逐渐腐蚀,渐渐成为了棚架的摆设。
张国荣父亲张活海曾担任钟声泳棚的会长,泳棚也是张国荣儿时常去的消夏场所。现任泳庐冬泳团团长尹洪辉回忆,张活海当年曾带着8岁的儿子张国荣来,让尹洪辉教他游泳。
泳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香港市民喜爱,整个港九新界有将近十个,是很多明星童年的记忆,也曾培养出多位出色的游泳健将。而今,由于政府填海、海水污染、室内游泳池兴起等多种因素,泳棚已逐渐式微。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其为何物。
就西环泳棚来说,它先后从坚尼地城巴士总站搬到已拆迁的海傍村,之后由于海傍村拆迁,泳棚也随之拆掉。
1988年,尹洪辉及其友人向香港政府申请,获得批准在西环域多利道重开泳棚。泳棚并不受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监管,但是需要定期与香港政府续约,并且向政府缴交差饷。
这里的泳客多是经过朋友介绍入会,每个月缴纳150元港币会费,用来支付水电费、以及向政府交纳差饷等开支。
泳棚最繁荣的时候加起来有将近200人,而今不过50来人。因为来游泳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90多岁,随着大家年纪渐长,泳客数量也逐年减少。
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谁来接手泳棚也成为79岁的尹洪辉常常忧虑的问题。他说目前没有感兴趣的年轻人愿意接手,担忧泳棚未来会面临被拆掉的命运。他希望能尽快找到对游泳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接手泳棚的年轻人。(完)
济宁港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