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生筑梦“天宫二号”多方护航助梦飞天

2016-11-02 03:43:40 来源:济宁新闻网

“神舟十一号”飞船10月中旬顺利升空并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航天员继而进行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科学实验,其中“太空养蚕”的片段日前传送回地球,让香港学生们着实兴奋不已。

3年前,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进行的科普教育片段深深刻印在香港中学生的脑海里,一粒粒航天科技梦的种子静待萌芽;1年前,3个中学生团队在“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脱颖而出,凭借奇思妙想与缜密设计。进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载办)的视线;如今,曾经仰望星空满目欣羡的学生将他们的3个实验送入太空,等待科学的种子开花结果。

设计“养蚕实验”的四名学生来自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吴玉洁摄

设计“养蚕实验”的四名学生来自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吴玉洁摄

三个实验 同一梦想

“很多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和太空接触,而我们现在却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带入太空,参与到国家这么庞大的航天工程里。我们觉得很荣幸,也很感恩。”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的高三学生劳莉欣在前往甘肃酒泉前说。

劳莉欣和其余4名同学设计的“微重力状态下制作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实验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这是“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中,3个由香港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中的1个,也是“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70份参赛作品中的冠军之作。

他们参照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所做的基础物理实验启发,设计了将聚合物聚乙烯醇溶液及饱和盐水混合以进行相转化过程的实验。然而,因在地球上受重力的影响,两种溶剂混合后的成品膜厚薄不一、小孔分布不均,严重影响成膜质量。因此,小发明家们决定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状态解决这个问题。

成员何奕龙说,期待着太空对薄膜的“改造”能提高拉膜质量,制作出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日后应用在医疗方面:研发出透气不透水的人造皮肤和透析膜,以帮助不同类型的病人。

而已经和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一同在太空生活多日的“航天蚕”,则来自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太空养蚕”实验。实验设计者之一的邓梓仪表示,设计实验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蚕在太空的吐丝会否更加坚韧,提升蚕丝性能以应用于宇航服或其他民用产品。

同样受到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中示范启发的,还有香港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的4名同学。他们在王亚平“单摆运动”的基础上,探求微重力情况下“双摆”的运动轨迹。“我们早就对‘双摆’在太空中的表现抱有很多设想,但不知它们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次要让航天员帮我们验证。”侯柏全说。

多方护航 助梦飞天

为了设计出安全性、可行性高的太空实验,同学们从选料到实验方法上多番斟酌,力求令实验符合中载办的严格标准。

“水膜实验”中,劳莉欣和伙伴们在最后几日得知有毒液体不能带入太空,争分夺秒地寻找可替代溶剂作为实验主角,最终以8%浓度的盐水替代丙酮完成实验;“养蚕实验”的同学则因如何清理蚕虫粪便而一度焦头烂额,最后想出在养蚕箱内设计清洁孔与排便扇,以延长蚕虫寿命;而载人飞船对重量的限制,曾险些令以钢铁作为“双摆”物料的实验小组束手无策,当然不言放弃的学生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

即便如此,将中学生的实验带上天也并非易事。作为中学生与中载办之间的桥梁,实验方案设计大赛的承办方之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多次邀请航天专家赴港向学生讲解航天知识,并对带入太空的三项实验做最终的可行性调整。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麦邓碧仪介绍:“专家保留了学生90%的设计,每一个需要改良的部分,都会耐心向学生解释改进的原因及方法,在尊重、肯定他们成果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更多真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作为香港学生的强有力后盾,特区政府也为学生获得如此成就欣慰不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回忆他的中学时期,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登陆月球。“如今,中国人在太空有了自己的角色,希望在未来,香港也能借助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太空有一些角色。”梁振英说。

指点星河 冀望少年

首次有香港中学生参与国家航天项目实验,这一突破并非偶然,此前也曾有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相机架构系统跟随“嫦娥三号”登月。在香港学生对太空追索的背后,是香港特区政府对创新科技的着力宣传以及香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中国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到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而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鼓舞着港澳同胞民族自豪感与国民认同感。

在国家航天科技兴盛的势头下,香港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层出不穷。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举办的“少年太空人体验营”,到民政事务局与中载办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策划的“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香港年轻一代逐渐开始参与对太空的追索。而在刚刚结束的“创科博览2016”中,50余项国家尖端科技项目亮相香港,中国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飞机及运输机、深潜至7000米的“蛟龙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等“国之重器”,更带给香港青少年又一次学习与震撼。

少年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运盛。

如今,香港中学生以较高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科学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乐观协作的团队精神,展现出香港青少年的崭新风貌,更有力地诠释了青少年投身科技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意义。而也只有在科技昌明、国势强盛的后盾下,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家青少年才能指点星河、激扬文字,仰望太空见梦想。(记者:陈瑶)

济宁港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