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凯里10月27日电 (记者 张一凡 张伟)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自发形成了一个国际银饰批发交易市场。黔东南旅游局统计表明,凯里银饰制品每年交易额超7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符号,苗族银饰有着数百年历史。苗族人酷爱银饰,尤其是苗族少女,她们常常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
凯里银饰工艺师吴绍英说,“苗族对银饰有着天生的热情。在苗家,银饰代表着纯洁、勤劳,也是苗家人致富的好帮手。”
吴绍英从事银饰制作已有20多年,她在凯里市土产公司的银饰加工城拥有3间门面。“一般节假日或是节庆时的生意最好,有时一天有上万元的收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白银饰品发源地,如今也成为世界白银饰品的集散地。当地银饰市场除满足苗、侗等族民众的需求,还开发了如银制室内装饰品等多种产品,形成了苗族银质工艺品产业。这些产品冠以“苗银”品牌开始走出深山,迈向世界各地。
杨平生的店面也位于吴绍英所在的银饰加工城里,他正在加紧赶制一枚用苗族传统拉丝工艺创作的象形树叶,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
目前仅贵州黔东南境内从事苗族银饰工艺饰品生产的工匠就达8万人以上,而凯里周边就聚集了4万余工匠。经过长期的发展,凯里逐渐形成了以银饰加工制作和销售为主体的国际银饰批发市场。
“1996年,我离开老家黄平来到凯里。15年的时间里,通过家传的银饰制作手艺,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杨平生如今居住在凯里市140多平米的商品房里,他所加工制作的银饰工艺品曾多次获奖。
苗族银饰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由于受生产规模不集中、营销手段落后、尖端设计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贵州“苗银”仍缺乏竞争力、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低。
贵州仰阿莎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饶意英说:“很多时候都是香港、台湾等地的人来下单,我们制作的银饰标注的都是别人的品牌。”
为整合资源,改变苗族银饰产业发展现状,黔东南已规划建设“中国凯里银饰博览交易城”项目,以促进形成“博览、研发、生产、销售、观光、度假”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