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算盘子”

2016-09-22 16:33:53 来源:济宁新闻网

在北京话中,“算盘子”是要带儿化韵的,读作“算盘子儿”。《现代汉语词典》的辞条中是这样为它定义的:“算盘上的珠子,多为木制,扁圆形,中间有孔”。一般的说,这当然是对的。然而有趣的是,将这个辞条到珠算博物馆的算盘文物中一验证,则却要处处碰壁:

首先是那“木制”就未免一“木”障目视野太窄了,因为这儿的算盘子除了木制的以外,还有金的、银的、铜的、铁的、锡的、胶木的、塑胶的、象牙的、牛角的、海珠的、核桃的、金刚子的、瓷器的、橡皮的等;其次是那“扁圆形”也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这儿的算盘子除了扁圆形的以外,还有圆形的、长方形的、菱形的、碟形的、花瓣形的等;最后是那“中间有孔”也有例外,譬如无档算盘的算盘子就没有孔,而只有滑块在凹槽中上下移动;再譬如盲人算盘的算盘子已经变成了表面有钉或有刻痕的翻板,当然不会有孔了。然而它们依然是算盘子,因为它们仍然是“算盘上的珠子”,仍然具有计算的功能。“算盘子”的话题一旦进入珠算博物馆,竟然变得这么有趣新奇。看来,《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算盘子”的错误辞条,恐怕要修改了。

珠杆上不同的“算盘子”数量

若要从算盘上每档算珠的数量角度来谈算盘子的话题,也是奇趣盎然的。当我们早已习惯了上二下五或上一下四珠算盘定式的时候,珠算博物馆里却能让你惊讶地发现:还有上三下五珠的算盘,上二下四珠的算盘,甚至还有横梁可以自由调整、按需间隔出任意上下珠形式的算盘。同时更奇的是,不但有一珠算盘、二珠算盘、 三珠算盘、四珠算盘、五珠算盘、六珠算盘、七珠算盘、八珠算盘、九珠算盘和十珠算盘,而且还有光有框梁档的无珠算盘,这时的算盘子在一般参观者的眼中似乎是为零子,但在珠算式心算选手的眼中,它却是有珠的,脑印象中的虚算盘真是“有作无时无亦有,无作有时有亦无”的玄妙了。

杂文中的“算盘子”

把“算盘子”引入杂文也写出新颖哲理来的作家当然要数叶延滨了,在他的一篇题为《打松算盘》(原载《中国人事报》1998年11月3日副版)的杂文中,引用了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一副四言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之后,就进入了大篇的关于算盘子的话题,于是警句频出妙语连篇,譬如:“若以为郑板桥这里光是给商家的题对,我想那就错了。商家是打不得松算盘的,务必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付出务求回报,否则就会收不抵支关门破产”;又譬如:“做人就不能处处精打细算,更不能处处求人回报,也不能以提高经济收入为唯一目的。”再譬如:“做人能打松算盘,就能在即使狭小的世界,保持自己比较宽大的襟怀”等等,莫不把算盘子的话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歇后语中的“算盘子”

把“算盘 子”引入歇后语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既把话语说得更加出其不意,又使话语更加形象有味。我曾在一篇发表在《珠算》杂志上的文章中列举过一些珠算歇后语,反响不小,收到不少读友来信,其中就有向我提供关于算盘子的歇后语新作的,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将它们 转荐共赏,有:“算盘子儿─不拨不动”,“算盘子儿─一拨就动”,“算盘子儿─不拨不响”,“算盘子儿─一拨就响”,“算盘子儿─遇到算帐就热闹”,“算盘子儿─上窜下跳”,“银行里的算盘子儿─静不了多少时候”,“冰库算盘上的算盘子儿─再蹦也是冷”,“教学算盘上的算盘子儿─楞是定得住”,“算盘子儿 ─当一当五都是你”,“算盘子儿─顺着杆儿爬”,“属算盘子的─一举一动都有数”,“属算盘子的─能上能下”,“算盘子儿─摘不下来”,“属算盘子的─圆滑”等,以上词语给我一个感悟:很可能到什么时候我们心爱的算盘会被取代掉,我们的珠算会显得落伍,但珠算文化之树将永远长青,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的算盘 子歇后语就是个很有说服力的铁证。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江志伟)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