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8月25日电 题:香港女教授内地播撒社工服务“种子”
中新社记者 陈悦
每次到厦门,罗观翠教授的行程都排到“满档”:为自己创办的“启福”社会工作服务点社工们答疑解难;也要像“改作业一样”,认真考核“弟子”们的社工服务完成进度,以及审查他们未来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有效。
罗观翠在香港从事社工服务及相关教育研究多年,此后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创办社会工作系,并创办内地较早的社工服务机构“启创”。
“社工服务并不是只有热心就够了,要‘会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出效果。”罗观翠近日受访时对中新社记者说,“更何况‘启福’做的是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我们不能浪费纳税人每一分钱”。
早在2014年,厦门思明区在四个街道开始试点购买社会服务,其中鹭江街道购买了“启福”的社会服务。“启福”是罗观翠和弟子们在福建创建的“启创”兄弟机构,也是她把较成熟的粤港两地社服经验带到福建的尝试。
罗观翠的弟子、“启福”副总监兼理事长柯毅萍告诉记者,她眼中的罗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务实,把握细节。
“启福”在鹭江街道的第一个服务点设在厦门小学路。老人与孩子、身障人士,是“启福”重点服务的对象。罗观翠说,厦门经历着同香港一样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等问题,这让社工服务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她也称赞厦门政府部门“开明、重视社工服务,提供很大支持”。
走出“粤语圈”,罗观翠强调,社工服务要在地化,要和服务对象打成一片。“比如在闽南地区,人人爱喝功夫茶,我们就注意在每个服务点都配上功夫茶具”,罗观翠说,一杯热茶,就能够迅速拉近和爷爷奶奶们的距离。
当然,要让社区服务对象熟悉认可“启福”,也离不开“启福”社工们的“家访”工作。柯毅萍说,最初上门时,不少人都对社工抱着警惕的眼神;时间一长,滴水穿石,社工们的诚意就打动了社区民众。
“启福”还在鹭江街道老剧场举办艺能坊、闽南传统曲艺、古厝边讲古(讲故事)、答嘴鼓等传统曲艺教学班以及闽南语学习班,这也是“启福”的一大创意。罗观翠说,这些活动不但让长者有所乐、有所教,让青少年有所学,也能促进代际之间的共融。
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区,用个人的变化撬动社会,这一步步递进的综合社会服务,是罗观翠和“启福”的社服理念。
居民义工越来越壮大,是“启福”推进“邻里照顾”的重要支撑。
正值暑期,孩子成为“启福”服务的一大重点。柯毅萍告诉记者,有1500人次小朋友参加了假期服务,尤其是“社区学堂”,吸纳了11所中小学的百名学生从事真正的社区服务。
除了帮助社区民众成长,“启福”的一大工作是培育在地年轻社工,通过“启福之星”计划走进十几所校园宣讲,把有社工专业的高校学生凝聚进来,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罗观翠说,只有本地年轻社工快速成长,才能保证社服机构服务的持久。
两年来,罗观翠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厦门。她说,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最高兴的就是看到社工播下的种子,成长、开花、结果,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完)
济宁港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