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7月26日电(王欣 黄宇彻)第27届香港书展首次以“武侠文学”为主题,再一次将那些年的刀光剑影、侠胆豪情带入读者的视线。对于武侠文学的未来,有人认为武侠文学正在没落,亦有人认为武侠是东方独有的“奇幻”题材,创作的土壤仍十分肥沃。
香港的武侠文学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大家的作品堪称经典。最初在报章上连载的武侠文学,由于广受欢迎,多个系列被结集出版成书。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追捧,部分更被翻译成不同文字,并衍生出漫画、电视剧、电影及网络游戏,让更多人领略到武侠世界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
香港资深文化人、小说杂志《武侠世界》社长沈西城认为,现如今,大众消磨时间的方式有很多,人们不再像几十年前,可以静下心来品读一部武侠作品。在他的印象中,近年来,武侠文学有没落的迹象。
目前,流行于全球文学、影视、游戏作品中的“玄幻”题材,深受人们欢迎。武侠文学作家郑丰对记者说,武侠题材是东方独有的“玄幻”,“有人说武侠时代过去了,我觉得奇怪,这明明是现时全世界读者热情所在的一种小说类型”。
香港的新派武侠文学创作始于一场比武。据记载,1952年,太极派和白鹤派在澳门设擂台比武,消息公布后,轰动全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派当时任职副刊编辑的陈文统前往报道比赛。
眼见报道反应不俗,罗孚便请陈文统执笔,以是次比武为蓝本,撰写一篇武侠小说在副刊连载,陈文统便以“梁羽生”为笔名,开始发表《龙虎斗京华》,小说刊登后大受欢迎。一年后,罗孚找来陈文统同事查良镛继续创作,查良镛遂以“金庸”作笔名,创作《书剑恩仇录》。
之后,金庸在《新晚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展开长达十七年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前后共写了十五部小说,《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碧血剑》《鹿鼎记》等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武侠文学作品。
沈西城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访问过金庸,之后与其有过数面之缘,他深深感受到金庸身上所散发出的一代文侠的特殊魅力。
沈西城对记者说,金庸善于讲故事,将故事情节构造得十分好,有情有味,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带有一种“反叛精神”。“令狐冲是反叛,韦小宝是反叛,黄蓉反叛,杨过亦是反叛。”
金庸出身书香世家,以阅读为最大的嗜好。沈西城说,金庸记忆力极佳,不仅掌握中国文化中的古文和诗词歌赋,对现代西方小说亦耳熟能详,“我想,所有的作家都会喜欢看书,创作的时候,脑袋的灵感就自然而然地流于纸端”。
晚于梁、金二人,古龙在上世纪60年代凭借《苍穹神剑》进入文坛,并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创作高峰。他借鉴西方的侦探和间谍小说,创作出《楚留香》《白玉老虎》等情节诡谲的作品。
为配合年度主题,第27届书展的文艺廊设有“笔生武艺——香港的武侠文学”展览,介绍8位不同年代的港台武侠文学名家,包括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黄易、乔靖夫及郑丰,展示名家的真迹手稿、初版小说、改编自武侠文学的漫画、电影作品等。
郑丰对记者说,武侠文学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你不要因为那里长了一棵树就不去种田了,你还是要种你自己该种的东西”。
即使是金庸一代的武侠小说,郑丰认为,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阅读者也很多,她的大女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喜欢读《射雕英雄传》,喜欢金庸笔下的乔峰,这个悲情英雄的形象让她很痴迷”。
然而,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像金庸一样的杰出创作者走进人们的视线?郑丰认为,这跟现时的华文小说出版市场还未成熟有关,相比之下,英文小说的出版市场、销售市场要好很多。此外,翻译问题也是东方武侠通向世界的一大挑战。
济宁港澳新闻